库布齐沙漠几种沙生灌木光合、耗水及耐旱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摘要】:
本研究围绕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统(SPAC)内水分运动的动态观测,对库布齐沙漠的主要造林灌木四翅滨藜(Atripldex canescens(Purgh.)Butt.)、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杨柴(Hedysarum laeve Maxim)、柽柳(Tamarixchinensis Loar)、互叶醉鱼草(Buddleja alternifolia Maxim)和蒙古莸(Caryopterismongolica Bunge)等树种的蒸腾耗水特性、水势以及生理生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生态工程树种选择提供依据。
主要探讨以下问题:
1.研究区气候特征分析。
2.不同植物(6种)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对土壤水分的日响应过程与机制。
3.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6种植物的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4.环境因子对6种植物的叶水势日进程曲线的影响。
5.SPAC中的势能梯度变化。
6.土壤水分胁迫对6种植物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分析。
7.土壤水分胁迫对6种植物SOD和CAT含量进行分析。
8.土壤水分胁迫对6种植物MDA含量进行分析。
9.探讨各供试灌木树种的耐旱机理。
10.应用多指标进行各供试灌木树种耐旱性综合评价。
主要研究结果:
1.生长季6树种的耗水量大小排列顺序为:互叶醉鱼草(141.88mm)小叶锦鸡儿(134.48mm)杨柴(129.75mm)柽柳(113.83mm)四翅滨藜(108.70mm)蒙古莸(103.54mm)。
2.通过对不同林木光响应和日过程以及光合速率与土壤水分的关系研究,我们分别获得四翅滨藜、蒙古莸、柽柳、小叶锦鸡儿、杨柴和互叶醉鱼草6树种的光饱和点分别为:1611.00、1479.33、1476.67、1430.00、1391.00和1287.33μmol·s-1·m~(-2);土壤水合补偿点分别为3.89%、4.55%、4.3%、4.4%、4.54%和4.46%。
3.从清晨水势季节变化看,杨柴在生长季中的水分恢复是最好的,四翅滨藜和小叶锦鸡儿则显示有水分亏缺,植物水分胁迫的发生程度和它们的水分恢复的程度有一定关联.
4.叶水势的日变化是由植物蒸腾作用消耗水分的速率和根系的水分供应能力的差异造成的,气象因子会通过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而影响植物水势的变化。
5.水分在SPAC连续体的运移中,能量主要消耗在最末端“叶—气”这一环节上,其次为“土—根”界面,在植物体内部,能量主要消耗在“茎—叶”节点中。水势差基本上随着季节推进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叶—气”水势差6月份最大,8月份最小,土根水势差7月份最大,9月份最小。
6.从7月份蒸腾速率日变化的测定结果看,四翅滨藜保持着正常的蒸腾作用,反映出它有着良好的水分状况,并不存在水分亏缺;小叶锦鸡儿和杨柴的日变化则显示水分供应不充足,其中杨柴的水分状况更差一些。
7.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各供试灌木树种蒸腾、光合日进程规律的影响作用不大。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树种的蒸腾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四翅滨藜的光合速率随着胁迫的发展逐渐提高;小叶锦鸡儿和柽柳在轻度胁迫时光合速率处于最高值,随着水分胁迫的发展,光合速率又降低;杨柴则随着水分胁迫的发展,光合作用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经过干旱胁迫处理的苗木,光响应曲线降低,水分胁迫越严重,降低的程度也越大。
8.四翅滨藜、小叶锦鸡儿、杨柴、互叶醉鱼草、柽柳、蒙古莸6种盆栽苗木的萎蔫系数分别为:0.578%、0.711%、0.687%、2.11%、1.09%和1.22%,苗木的土壤水分利用率都在90%以上,根据耗水指数排序,得出6种苗木耐旱性排序:四翅滨藜小叶锦鸡儿杨柴蒙古莸互叶醉鱼草柽柳。
9.基于叶水势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判断苗木的耐旱机理:小叶锦鸡儿、杨柴和蒙古莸为高水势延迟脱水耐旱树种,四翅滨藜、互叶醉鱼草为亚高水势延迟脱水耐旱树种,柽柳为亚低水势忍耐脱水耐旱树种。
10.多指标综合评价供试树种的耐旱性: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公式对6个树种的21个指标进行了综合排序,其中年蒸腾量、土壤水合补偿点、干旱胁迫天数、萎蔫系数、耗水指数和b值等指标采用反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树种耐旱能力大小依次为杨柴四翅宾藜柽柳蒙古莸小叶锦鸡儿互叶醉鱼草。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Q945
|
|
|
|
1 |
满荣洲
,董世仁
,郭景唐;华北油松人工林蒸腾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2 |
李吉跃;植物耐旱性及其机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3 |
孙鹏森,马李一,马履一;油松、刺槐林潜在耗水量的预测及其与造林密度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4 |
田晶会,贺康宁,王百田,张卫强,尹婧;黄土半干旱区侧柏蒸腾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5 |
孙长忠,黄宝龙,陈海滨,刘增文,温仲明;黄土高原人工植被与其水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6 |
魏天兴,朱金兆,张学培,贺康宁,高宗杰;晋西南黄土区刺槐油松林地耗水规律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7 |
魏天兴,朱金兆,张学培;林分蒸散耗水量测定方法述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8 |
李金光,王有年,姚允聪,杨蕾,申小淼;离体杏叶片失水过程中几个生理指标变化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9 |
李卫国,杨吉华,冀宪领,夏江宝,李小磊;不同桑树品种水分生理特性的研究[J];蚕业科学;2003年01期 |
10 |
詹志明,冯兆东,秦其明;陇西黄土高原陆面蒸散的遥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
|
|
|
|
|
1 |
宛志沪,蒋跃林,李万莲,许亚清;三种林型蒸散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2 |
孟宪梅,黄义德,李奕松,周可金,武立权,黄木易;水稻若干生理指标与品种抗旱性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3 |
柯病凡,江泽慧,王传贵,柯曙华,刘盛全,费本华,任海青;珍稀及待开发树种材性及用途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4 |
傅松玲;皖东石灰岩山地树种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5 |
田砚亭
,满荣州;利用氚水测量树木蒸腾量和生物量方法的介绍[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
6 |
满荣洲
,董世仁
,郭景唐;华北油松人工林蒸腾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7 |
王斌瑞;晋西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凋萎湿度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
8 |
武康生;植物水分参数和耐寒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S2期 |
9 |
李吉跃;PV技术在油松侧柏苗木抗旱特性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10 |
李吉跃;植物耐旱性及其机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