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枣林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季节动态
【摘要】:
在系统地综合评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动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之上,基于陕北枣林土壤动物相关的研究尚未报道,本文首次开展了陕北枣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动态的研究,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揭示作为重要分解者集团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作为稳定的环境指示因子的土壤动物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对于枣林健康和枣林害虫的生态调控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为深入研究土壤动物对土壤质量变化的指示作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在陕北枣林研究区域内,以土壤动物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调查取样、定点动态观测与室内实验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了延安万花山、延川县、清涧县、佳县枣林4个样点7个样地,于2007年3月、6月、9月、11月,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及其季节动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首次研究了陕北枣林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填补了陕北土壤动物研究的空白。陕北枣林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大多是小型土壤昆虫,个体数量大,此类群构成了枣林土壤动物的基本成分;陕北枣林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下垂直结构的异相性,同时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表聚性,且个体数量的表聚性强于类群数的表聚性。从枣林不同层次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重要指标来分析,四季的交替不仅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数量及多样性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土壤动物会随季节变化改变栖息场所,使垂直分布也发生季节性的变化;陕北枣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四季变化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陕北枣林土壤动物四季类群分布不均匀,部分类群数量很大,优势度明显,加之四季的类群数变化不大,所以在决定四季土壤动物多样性高低的指标中,数量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陕北枣林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的异质性较低,相似性系数一般高或较高。
2、将陕北枣林土壤动物划分为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枯食性、菌食性土壤、杂食性土壤动物六个功能类群,探究其与枣林病虫害生态调控的内在关系,构建陕北枣林土壤动物功能类群与害虫生态调控的复合模式体系。
3、首次研究了枣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分析了二者的时序动态。陕北枣林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土壤酶活性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与土壤动物关系最大的土壤酶活性是蛋白酶和脲酶。
4、系统的研究了枣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综合分析了枣林土壤动物与土壤因子的时序动态。陕北枣林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土壤因子的相关程度不如密度明显。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及其和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与土壤营养要素相关程度较为密切;而且pH值无论对土壤动物类群数还是密度影响都最明显;土壤含水量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有显著影响;陕北枣林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要素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生境差异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均具极显著影响,而季节变化仅对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具有显著影响。
5、基于陕北枣林地貌类型的特点,将其分为5种地貌类型,即黄土沟壑、黄土峁、黄土梁、土石山地、黄河峡谷,分析了枣林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与其地貌的关系。土壤和地貌类型对土壤动物群落类群、个体数、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有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生态因子,为陕北枣林土壤的合理利用和修复改良提供了一些相关的科学依据。
6、基于土壤动物和枣林生态系统的关系,提出了枣林土壤动物与枣林健康及其害虫生态调控的链接,并依据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的原理,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治理方法,初步构建了枣林害虫生态调控的体系。本研究为枣林健康及其害虫的生态调控提供科学基础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未来要加大对枣林土壤动物与枣林健康及其害虫生态调控关系的深入研究。
|
|
|
|
1 |
严莹;李恺;方燕;;浙江百山祖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动态[J];生态学杂志;2010年09期 |
2 |
叶水送;夏灵丹;方燕;李恺;;上海临港新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时空格局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3 |
刘蕾;雷腊梅;韩博平;;珠海地区小型抽水型与非抽水型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9年01期 |
4 |
白义;施时迪;齐鑫;马勇军;潘志祥;;台州市路桥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年02期 |
5 |
杨娜;杨波;;蕙兰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季节动态变化[J];植物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
6 |
缪崇崇;郭忠海;金圣塔;王能;丁炳扬;;浙江温州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群落的季节性变化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1年02期 |
7 |
陈华豪;郎奎健;高中信;;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一些研究方法[J];应用概率统计;1986年04期 |
8 |
李博,班继德;鄂西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林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8年04期 |
9 |
金琼贝;盛连喜;张然;;温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10 |
李勤生;蔡庆华;洪葵;刘建康;;湖泊和地下水中异养细菌群落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2年04期 |
11 |
姚渭;陈川;王育杰;;大麦散装粮堆仓库昆虫群落组成及结构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12 |
陈颖彪,殷秀琴;凉水地区不同林型土壤动物群落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3 |
马桢红,马良才;苏州市家栖鼠的群落结构特征[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2年04期 |
14 |
张青田,胡桂坤;塘沽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及群落结构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5 |
李艳,李瑞香,王宗灵,朱明远,孙丕喜,夏滨;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
16 |
袁力;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结构[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17 |
宋育红,张新文,周斌;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J];生态科学;2005年03期 |
18 |
卢东升,吴小芹;豫南茶园树栖真菌群落结构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10期 |
19 |
吴玉霖,孙松,张永山;环境长期变化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05年06期 |
20 |
张剑;李贵才;刘先华;韩兴国;;用群落调查及光谱观测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草场各生物参数之间的关系[J];遥感学报;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