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及影响因素的情景模拟研究
【摘要】: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库区水质与水量的持续保证将对京、津及华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本文选取了丹江口库区周边的六个县市的农田为研究范围,根据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理论,采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借助RS、GIS技术和实地调研等辅助手段,综合评价2008年丹江口库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正负价值,并具体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负价值产生的因素,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建议,在此基础上,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2015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变化。
2008年丹江口库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1)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产生的正价值为472.2千万元,负价值为175.5千万元,二者合计为296.6千万元,总价值为正。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提供正价值与负价值比为2.7:1,说明不当的管理和栽培措施导致环境污染的损失已经相当可观,人类从农田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利益正受到严重威胁。(2)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提供正价值中,食品和原材料服务价值的贡献率为81.9%,固定CO2和吸收SO2为6.6%(主要是固定CO2价值),养分循环服务价值贡献率为5.2%,土壤保持服务价值为3.3%,水分保持和消纳废弃物服务的价值很低,说明2008年丹江口库区农田生态系统提供产品经济价值很高,生态价值偏低。(3)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负价值中,畜禽排泄物、化肥使用量对负价值影响率分别达到44.6%和26.8%,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占17.6%,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损失率占8.1%,农药和地膜的影响相对低些,因此,当地生态环境污染中的主要因素是畜禽排泄物、化肥使用量和水土流失。
2015年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结果:(1)在三种假设的农业生产情景模式下:现有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对环境破坏作用最大;以生态农业构建的农业生产模式,既能保证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以有机农业构建的农业生产模式提供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最大,主要贡献来自负面价值的大幅度降低,对环境保护的效果最理想,但当地的经济利益暂时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因此,从水源地保护需求出发,研究区适合采用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2)以有机农业构建的生产模式对当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和损失:如果不考虑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农田生态系统产品服务的经济价值减少了176.4千万元,生态价值比2008年增加了28.3千万元,水体保护价值增加了149.4千万元;如果考虑耕地面积变化且被淹没耕地的农户会迁移至其它安置点,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给当地农田生产暂时带来经济价值损失是38.4千万元,生态价值增加了35.8千万元,水体保护价值增加了132.3千万元。(3)比较各行政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结果可见,耕地面积大小并非服务价值贡献高低的决定因素,淅川县在农业种植结构、生产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任务更加紧迫。
农户意识与行为及其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1)研究区域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种植业污染、养殖业污染、生活废弃物污染,其中主要的污染源为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生活废弃物。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农户化肥和农药施用水平高,地膜残留比例高,农户对化肥和农药保产有着较强的依赖,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配套设施不足,多数采用直接排放方式,并且还存在生产、生活垃圾就地堆放,废水随意排放等问题。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主要与地区发展背景、农户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资料市场管理等方面有关。(2)通过对农户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中影响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认知度的因素的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户个人特征中的受教育年限和政治面貌与农户认知程度影响呈正相关,即提高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发展农村党员,有利于提高农户对面源污染的认知度。比较有一定认知度的农户与认知度较低的农户的生产行为发现,他们的生产行为没有明显差别,说明农户的意识与行为是不一致的;农户对生产资料的大量使用是否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的关注度高于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3)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应采用源头控制,综合治理方式。在水源地保护区域,制定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以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替代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田以及农村地区的氮、磷径流和淋溶,将是一条可行的污染控制途径。
|
|
|
|
1 |
曾江海,张玉铭,李惠英,王智平,陈素英,王绍仁;农田生态系统N、P营养平衡及其肥料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1995年S1期 |
2 |
叶旭君,李全胜;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2002年01期 |
3 |
王激清;刘社平;高静;;河北省农田生态系统氮养分平衡状况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4 |
徐琪;湿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调节[J];生态学杂志;1989年03期 |
5 |
叶旭君,王兆骞;浙江省德清县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投入的优化[J];生态学报;2001年12期 |
6 |
林匡飞,项雅玲,姜达炳,李峰,徐小清;湖北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Mn的循环及平衡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1年05期 |
7 |
王艳红;陈金湘;;农田生态系统中磷循环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现状[J];作物研究;2007年S1期 |
8 |
刘天明;李翠菊;;全球变暖对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初探[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4期 |
9 |
赵士鹏;长白山地区龙井县农田生态系统的演变机制及调控战略研究[J];生态学报;1990年02期 |
10 |
曹凑贵,蔡崇发,张光远,王运华;鄂南棕红壤农田生态系统B素平衡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02期 |
11 |
耿金虎,沈佐锐;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J];中国值保导刊;2003年11期 |
12 |
詹风;刘雪琴;孟涛;石孝均;;氮素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污染现状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
13 |
李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评价——以河北雄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
14 |
孔维财;;气候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
15 |
王永强;崔凤娟;郭小刚;;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文献综述[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年03期 |
16 |
赵荣钦;刘英;丁明磊;焦士兴;;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
17 |
曾希柏;苏世鸣;马世铭;白玲玉;李树辉;李莲芳;;我国农田生态系统重金属的循环与调控[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9期 |
18 |
马传栋;论建立农业经济生态系统良性物质循环及提高系统生产力的途径[J];农村生态环境;1985年02期 |
19 |
鬼鞍丰;刘铭简;;农林渔业与环境[J];农业环境与发展;1987年03期 |
20 |
陈玉成;;污水灌溉对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对策[J];四川环境;199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