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典型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摘要】:
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辽宁西部的康平县和法库县四县为典型东北农牧交错区代表,利用1987年、1995年、2003年和2007年4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 Info和Arc View以及Fragstats(栅格版),分析了典型农牧交错区1985-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并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未来12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对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结果表明:
1、研究期间,农田和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未利用地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保持较小增长,水域面积减少幅度不大。说明其经济增长仍主要来源于依赖土地资源的农牧业发展。
2、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农田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林地转化为草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
3、未来12年,耕地、林地、水域和草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表明未来面临的生态问题仍然很严重。
4、对于研究区为农牧交错区的特点来说,影响草地面积和农田面积的公共因子是种植业产值和大牲畜头数。
5、通过对该区斑块类型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1987—1995年间,整个区域景观结构日趋破碎,景观异质性提高,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在1997--2003年间,景观多样化的进程在减缓;而在2003—2007年间景观异质性程度下降,土地利用方式稳定。在分维数分析中,景观平均分维数变化幅度较小,可以看出,研究区在1995年以前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大,而在1995年后受人为干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小。
|
|
|
|
1 |
祁元,王一谋,冯毓荪,王建华,颜长珍;基于RS、GIS的宁夏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年03期 |
2 |
陈立民;海河流域山西省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
3 |
;南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4 |
曹军,吴绍洪,杨勤业;基于沙化状况和适宜性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J];农业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
5 |
谢宏全,胡振琪;论基于遥感的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6 |
倪九派,魏朝富,谢德体;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分异及其动态变化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7 |
郝海广;李秀彬;谈明洪;赵宇鸾;;农牧交错区农户作物选择机制研究——以内蒙古太仆寺旗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7期 |
8 |
白晓东,殷佳伟;对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再探讨——与李树国和马仁会同志商榷[J];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05期 |
9 |
李天顺,焦彩霞,张红,任志远;西安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4期 |
10 |
;河南商邱县王楼人民公社是怎样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J];土壤;1959年07期 |
11 |
李克烔;提高山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一些意见[J];山地学报;1983年04期 |
12 |
王炳欣;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论坛;1994年11期 |
13 |
徐日辉,曾德恩,周宏伟,陈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思路新方法──以江西省进贤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1995年02期 |
14 |
陈国先,翟有龙,李明东,徐邓耀,邹振蓉,莫怀银;系统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15 |
刘盛和
,鲁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范围和主要内容[J];地理科学进展;1996年03期 |
16 |
姚清林;规划蓝图——你用什么思路去修编?[J];中国土地;1997年10期 |
17 |
郑伟元;沿海开放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和对策——以海口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03期 |
18 |
李俊梅;关于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方法体系的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S1期 |
19 |
朱凤武,李春华;广西柳江县土地利用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20 |
陈佑启,唐华俊;我国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8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