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p90抑制剂—格尔德霉素的结构优化及抗病毒构效关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病毒在体内复制分子机制的不断深入阐述,越来越多的病毒复制必需的宿主细胞蛋白被确定。通过细胞机制进行抗病毒感染已经成为抗病毒感染研究的新的热点领域。本研究所在细胞机制抗病毒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在包括以Hsp90等为靶点的作用于细胞蛋白抗病毒药物中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作用于Hsp90的广谱抗病毒抗生素格尔德霉素进行结构优化与构效关系研究,以期发现具有新型结构类型和新型作用机制的广谱抗病毒药物。
本论文研究中以Hsp90抑制剂——格尔德霉素为先导物,以降低先导物毒性并提高稳定性为目的,针对格尔德霉素的17位和19位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合成路线8条,实际完成7条,其中17、19位双取代路线为首次提出。本论文共合成化合物118个其中格尔德霉素衍生物53个,经检索有46个衍生物为全新结构。在合成的衍生物中,小分子胺基取代衍生物24个(A1-A22,H1和F1);含核苷结构衍生物1个(B1);氨基酸及二肽取代衍生物4个(Cl、C2、C6和C7);含磺酸结构衍生物1个(C3);含磷酸结构衍生物2个(C4和C5);酰胺结构侧链衍生物2个(D1和D2);含羟基侧链衍生物3个(E1-E3);含糖基的衍生物4个(E4-E7);17、19位双取代衍生,物11个(G1-G11);还原型氢醌衍生物1个(H2)。所有目标物的结构均经1H NMR、MS等确证。体外抗病毒活性筛选研究结果,合成得到了体外抗病毒活性优于或相当于格尔德霉素的化合物多个,其中:衍生物A1、A2、A6、A13、A17、A18、A22和G11对HSV-1的IC50分别为0.082、0.065、1.06、0.939、0.541、0.866、0.20和1.28μg/ml,与格尔德霉素(IC50=0.975μg/ml)相当,均优于阳性药物阿昔洛韦(IC50=1.49μg/ml);对HSV-2的IC50分别为0.027、0.009、1.04、0.968、0.703、2.34、0.05和0.74μg/ml,也与格尔德霉素(IC50=0.748μg/ml)相当,明显优于阳性药物阿昔洛韦(IC50=156μg/ml)。衍生物A6、A7、A13、A14、A16和A20对HIV-1的IC50分别为0.0284、0.013、0.0976、0.0736、0.0783和0.04μg/ml,与先导物(IC500.0305μg/ml)相当。衍生物A3、A13、A16、A17、E1、G3和G11等体外抑制HBV的IC50分别为0.24、0.01、0.009、0.081、0.119、0.105和0.17μg/ml,均优于阳性药物拉米夫定(IC50=0.84μg/ml)。衍生物A5、A6、A16、A21和C4对HCV的IC50分别为:0.08、0.03、0.05、0.11和0.002μg/ml,活性较先导物(IC50=0.0048μg/ml)略有降低,但衍生物A5、A6和A16的选择指数高于先导物。衍生物A5还显示了较好的体外抗VSV (IC50=0.479μg/ml)及抗CoxB3 (IC50=3.55μg/ml)、B6 (IC50=0.099μg/ml)活性。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流感病毒对格尔德霉素衍生物不敏感。
体内抗HSV病毒作用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灌胃给予衍生物A11后,小鼠血清对HSV-1和HSV-2病毒的抑制率均高于阳性对照药阿昔洛韦和先导物格尔德霉素;灌胃给予衍生物A4后,小鼠血清HSV-2的抑制率较对照药及先导物增强。
鸭体内抗DHBV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灌胃给予衍生物A16,A17和E2后,衍生物A16、A17和E2组在给药后第5天(T5)和给药后第10天(T10)病毒量与给药前(T0)比较有显著下降(P0.01),E2和A16组在停药后第3天(P3)具有显著差异(P0.05和P0.01)。A17组在停药后第3天病毒量与给药前(T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治疗组与病毒对照组的同期比较,病毒量均有明显的下降。衍生物A16的体内抗病毒作用超过或与拉米夫定相当。
初步毒性研究结果,所合成衍生物的毒性较先导物格尔德霉素普遍降低10-20倍或以上。在衍生物体外细胞毒性测试中,小分子烷基胺衍生物A13、A17及A22对各细胞系的毒性与格尔德霉素相当,并明显高于其他衍生物;其他衍生物的细胞毒性较格尔德霉素均有大幅降低,TCso约是先导物的10~100倍。对实验小鼠腹腔注射给予不同剂量的衍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中,先导物格尔德霉素的LD5o为15.5mg/kg,小分子烷基胺取代衍生物的LDso均在先导物的10-20倍附近,而双取代衍生物(G3)的LD5o更高(40倍以上)。
理化性质研究结果,修饰后的格尔德霉素衍生物的水溶性较先导物有了较大提高(10倍),脂水分布系数(logP)的测定结果显示,大部分衍生物更适于肠道吸收,预期具有较好生物利用度。修饰后衍生物(A5及A16)的光稳定性较先导物有了巨大提高,半衰期约是先导物的30~50倍。
衍生物A5和A16的单剂量口服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小鼠灌胃给药后体内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较好,两种衍生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符合一室模型。
综上所述,格尔德霉素结构修饰与优化研究结果,合成得到了抗病毒活性优于或相当于格尔德霉素、毒性显著降低、理化性质及药代动力学明显改善的新型广谱抗病毒候选化合物多个,其中,化合物A5及A16的抗病毒活性、毒性及药代动力学性质更为突出,具有进一步研发应用的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965
|
|
|
|
1 |
和智君,汪旭;阿托品对中国仓鼠V79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1999年03期 |
2 |
徐忠东,彭景中;线粒体与细胞凋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
3 |
康洁,余晓丽;植物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8期 |
4 |
朱道圩;杨宵;理莎莎;符真珠;毛俊;;流式细胞仪在果树作物倍性鉴定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
5 |
陈合;张强;赵燕;;复合酶降解玉米秸秆工艺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
6 |
李志琴,章静波;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1)[J];癌症进展;2004年01期 |
7 |
何远,张莹,倪兵,顾福康;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中共生藻对宿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02年06期 |
8 |
陈泳宏,郭建,李靖炎,刘平,盛春宁;蓝氏贾第虫核小体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杂志;2003年05期 |
9 |
张秀英,李一雷,任淑萍,李玉林;VEGF受体flt-1和KDR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
10 |
高扬,刘海音,倪秀珍;浅谈癌细胞结构的变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
|
|
|
|
|
1 |
刘玉和,朱仁发;新型抗肿瘤药替莫唑胺的合成[J];安徽化工;2005年03期 |
2 |
陈洪,戴志群,曲凡歧,黄筱玲;N,N-二(邻硝基苯氨基乙基)甘氨酸糖酯的合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11期 |
3 |
韩金玉,肖剑,王华,常贺英,马沛生;紫杉醇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J];化工学报;2001年01期 |
4 |
余诚方;蔡孟深;黄丽茹;乔梁;;糖类研究Ⅴ.1-O-取代酰基-四-O-乙酰基-β-D-吡喃己糖的~1H NMR谱[J];化学通报;1991年03期 |
5 |
尹秀梅,全红梅,朴宪,全哲山;甲磺酸卡莫他特的合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4年06期 |
6 |
冯英,刘义,谢昌礼,屈松生,乐芝凤,冯长建,沈昊宇,张香才;D-氨基葡萄糖Schiff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活性[J];物理化学学报;1996年08期 |
7 |
张玉叶,张晓乐,刘效栓;酮康唑-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滴眼剂的研制[J];西北药学杂志;2001年03期 |
8 |
陈步东,杨玉山;替莫唑胺治疗颅内恶性胶质瘤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4期 |
9 |
吴义辉,伍玉甜,何丽瑜;药物在辛醇-水体系分配系数的应用[J];广东药学;2000年04期 |
|
|
|
|
|
1 |
薄爱华,戴洁,李曙光,左东升,陈秀玲,杨燕君,苏华,白丽娜,张晓丽,邢立强;HSP90 mRNA在胃癌和大肠癌中表达的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5年02期 |
2 |
刘宪玲,肖冰,俞召才,郭建成,时永权,樊代明;HSP90反义RNA真核表达载体pcDNA-HSP90的构建与鉴定[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9年03期 |
3 |
李坚,王艾琳,母润红;反义HSP90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4 |
闫天中,靳风烁,江军,李彦锋,李黔生;GR、Hsp90表达与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J];医学临床研究;2004年11期 |
5 |
杜雪;糜若然;瞿全新;屈野;;Hsp90特异性抑制剂对宫颈癌细胞存活机制的探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6 |
于晓妉;热休克蛋白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年01期 |
7 |
陈雪梅,邹飞;HSP90高表达细胞株的建立及细胞应激反应的改变[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年04期 |
8 |
李久宏,韩世新,高奎斌,耿龙,宋芳吉;狼疮肾炎患者热休克蛋白90及其亚型mRNA表达的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年01期 |
9 |
荣风年;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7年02期 |
10 |
刘代华,黄红林,廖端芳;热休克蛋白90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