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光动力、脉冲染料激光及强脉冲光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和比较光动力(PDT)、脉冲染料激光(PDL)和强脉冲光(IPL)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疗效。方法PDT以血卟啉单甲醚为光敏剂,532nm连续激光为光源,PDL为595nm激光,IPL根据不同皮损选择560nm,590nm或640nm的滤光片,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不同性别、皮损类型及皮损部位与三种治疗的疗效关系。结果患者总数共130例,其中PDT患者35例,PDL患者56例,IPL患者39例。三种治疗组在性别、皮损类型及治疗部位的构成比上无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904、0.929及0.987)。总体疗效PDT最高,其次为PDL,最后为IPL,三者的显效率分别为为54.3%、33.9%和20.5%;不同性别之间三种治疗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分别为0.225、0.821和0.145);PDT组粉红型疗效明显优于紫红型(p=0.021)和增厚型(p=0.026),紫红型和增厚型之间疗效无差异(p=0.068);PDL组及IPL组三种皮损类型之间疗效均无差异(PDL组p分别为0.226、0.400和0.946;IPL组p分别为0.803、0.095和0.069);PDT和PDL组中颈部疗效优于面部(p分别为0.002和0.004),IPL组的疗效无差异(p=0.097)。结论PDT是治疗鲜红斑痣安全有效的方法,总体疗效优于PDL和IPL。
第二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对血卟啉单甲醚吸收特性的研究
目的观察和比较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和角质形成细胞(HaCaT)对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MME)的吸收特性。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ECV304和HaCaT分别与50、100、150、200、250μg/ml的HMME孵育,孵育时间为16h;将150μg/ml的HMME分别与上述两种细胞孵育,孵育时间分别为15min、30min、lh、3h、8h、12h、24h。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荧光强度。结果浓度依赖性结果显示ECV304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74.00、125.57、135.24、141.99、132.09;HaCaT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93.88、102.45、112.59、108.23、10,1.70。时间依赖性结果显示ECV304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95.07、103.97、105.96、108.99、112.93、115.36、122.91;HaCaT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04.25、106.60、108.72、113.75、117.66、114.90、118.14。结论ECV304和HaCaT对HMME的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均呈孵育浓度和孵育时间依赖性。
第三部分血卟啉单甲醚在血管内皮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定位及光动力治疗靶点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卟啉单甲醚(HMME)在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和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的亚细胞定位及光动力治疗的作用靶点。方法HMME与ECV304和HaCaT分别孵育1h和18h,荧光探针分别标记线粒体、核膜、细胞膜和过氧化物酶体,观察不同时间点下HMME与细胞器的结合率;HMME与ECV304和HaCaT分别孵育20h,给予532nm连续激光照射,比较照光前后上述细胞器中HMME的荧光强度变化。结果HMME与细胞器的结合率实验结果显示,ECV3041h组线粒体、核膜、细胞膜、过氧化物酶体HMME的结合率分别为1.18、0.72、0.95、0.68,18h组分别为1.35、0.83、0.73、0.91; HaCaTlh组分别为1.09、0.66、0.92、0.77,18h组分别为1.13、0.86、0.72、1.10。HMME在细胞器中的漂白率实验结果显示,ECV304分别为18.22%、10.77%、7.44%、8.56%, HaCaT分别为11.90%、5.02%、3.82%、8.90%。结论ECV304 HMME主要定位于线粒体,HaCaT定位于的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ECV304光动力的主要作用靶点可能为线粒体,而HaCaT的主要作用靶点可能为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
|
|
|
|
1 |
梁洁,顾瑛,王开;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的护理体会[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
2 |
顾瑛,李峻亨,王开,江亿平,梁洁,朱建国;血啉甲醚用于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的初步临床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996年04期 |
3 |
李晓松,刘凡光,顾瑛,王雷,戴维德,丁新民,曾晶;血卟啉单甲醚所介导的光动力反应过程中ECV 304细胞内活性氧产生情况的初步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
4 |
黄英才,范开春,李峻亨,潘玉明;高糖对肿瘤潴留血卟啉单甲醚的增强作用[J];中华理疗杂志;1994年03期 |
5 |
朱铨英,顾科民,沈念慈;新肿瘤光化学诊治剂血卟啉单甲醚对麻醉开胸狗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
6 |
贺清玉,印木泉,陈耀富,蔡车联,王静,毕洁,贺清玉;血卟啉单甲醚(PSD-044)对SD大鼠的致畸学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3年S1期 |
7 |
鲁元刚;伍津津;杨宏珍;贺洋;周凌;;两种光敏剂对鲜红斑痣光动力学疗法的疗效影响[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
8 |
顾瑛,姜澜,赵秀梅,李峻亨,李向红,王开,梁洁,潘玉明,张余;光动力疗法对鲜红斑痣皮肤血流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995年03期 |
9 |
马丽,吴润达,金晓东,劳建萍,李飒;595nm与585nm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疗效比较[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03期 |
10 |
Akhyani M.;Farnaghi F.;Seirafi H. ;P. Mansoori;罗素菊;徐波;;颈部鲜红斑痣与斑秃间联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2期 |
11 |
李荷清,陈艳芳;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80例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8年05期 |
12 |
陈艳芳!430012湖北武汉,李荷清!430012湖北武汉,刘少亨;铜蒸气激光加血卟啉甲醚治疗鲜红斑痣80例[J];人民军医;1999年05期 |
13 |
程淑蕊;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并发过敏性皮肤病五例[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3年04期 |
14 |
陈虹霞,顾瑛,刘凡光,曾晶;血卟啉单甲醚-PDT对骨髓基质细胞及K562白血病细胞杀伤效应的初步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
15 |
胡本超;张彪;兰广萍;;595nm可调脉宽激光治疗鲜红斑痣19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02期 |
16 |
王月华;;鲜红斑痣—血管神经调节改变的疾病?[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7年03期 |
17 |
陈永朴;舒赫;卢布;沈佳禾;刘梦飞;周毅成;张晓娟;张岩;;Ar~+激光治疗鲜红斑痣[J];应用激光;1992年04期 |
18 |
韩贻平,张宪君,范大东;90锶敷贴治疗鲜红斑痣172例[J];山东医药;1995年10期 |
19 |
田治国,黄德斌;PhotoDerm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疗效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02年04期 |
20 |
程刚,钟秋海,刘凡光,黄乃艳;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的模型仿真初步研究[J];中国激光;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