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血游离胎儿DNA在21-三体、18-三体产前筛查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
采用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设计评价第二代测序技术对母血浆中游离胎儿DNA(cell-free fetal DNA, cffDNA)进行无创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传统血三联筛查与第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于孕中期产前筛查的检测效率,评价第二代测序技术对母血浆中游离胎儿DNA进行无创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效率及临床可行性。
材料与方法
采用严格的前瞻性双盲试验设计,收集2011年4月-2011年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就诊,且满足≥孕11周,单胎妊娠,孕妇本人不是染色体异常患者,且孕妇在抽血当天无侵入性手术经历,孕妇无异体输血、移植手术、干细胞治疗等经历的孕妇外周血,应用12-plex高通量Hiseq2000平台进行试验,将测得的序列与人的参考基因组比对并作统计分析,计算各个染色体Z值,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同时对低龄孕妇进行中孕期血清学筛查。对血清学筛查阳性或者cffDNA检测阳性者在知情同意基础上进行细胞遗传学诊断;高龄孕妇全部进行细胞遗传学诊断,胎儿核型分析作为阳性样本检测金标准。对血清学筛查阴性与cffDNA检测阴性者,随访至胎儿出生后。
结果
1、本次共收入2236例孕妇,全部为单胎妊娠,其中妊娠结局随访数据失访138例(6.2%);cffDNA检测试验失败84例(3.8%),其中74例有随访数据。有效样本数2024例。
2、中孕期血清学筛查1741例,筛查高危共249例,占14.3%(249/1741)。其中21三体(Down's Syndrome, DS)高危246例,18三体高危3例。
3、cffDNA检测收集样本2236例,结果报告2152例,实验失败84例(3.8%)。cffDNA检测检出22例阳性:12例DS,1例T13,6例T18,2例X0,1例XXY,综合阳性率1.02%(22/2152)。
4、随访到妊娠结局2098例,随访率为93.8%。行侵入性产前诊断432例,发现有临床意义的染色体异常共29例,均行引产,其中13例DS,1例T13,5例T18,5例45,X(其中一例为嵌合型),1例47,XXY。主动引产3例;发现胎儿多发畸形共19例,以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异常多见;不良妊娠结局10例,为胎死宫内、晚期难免流产,胎儿外观均未见异常。
5、cffDNA检测检出1例T18假阳性,1例XXY假阳性;漏诊1例T21,2例45,X(其中1例试验失败),1例XXY。
6、cffDNA检测与传统血清学筛查针对21、18、13号染色体检测,总的假阳性率分别为0.05%(1/2005)、14.05%(243/1730),阳性预测值94.74%(18/19)、2.41%(6/249),检出率94.74%(18/19)、54.55%(6/11)。
7、cffDNA检测与传统血清学筛查针对21、18、13、X、Y染色体检测,总的假阳性率0.10%(2/2000)、14.08%(243/1726),阳性预测值90.91%(20/22)、2.41%(6/249),检出率83.33%(20/24)、40%(6/15)。
8、cffDNA检测技术检测DS的灵敏度为92.3%(12/13),特异度为100%(2011/2011);检测18、13三体综合症的灵敏度分别100%(5/5)、100%(1/1),特异度为99.95%(2018/2019)、100%(2023/2023),检测X0、XXY灵敏度较低,特异度分别为100%(2020/2020)、99.95%(2022/2023)。
9、18例IVF妊娠(全部为单胎),占0.9%(18/2236)。其中1例核型为46,XY,-21,+21rob(21;21),inv(9),cffDNA检测结果T21,余17例二者均未发现异常。
结论
1、cffDNA产前检测技术检测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T21、T18假阳性率低、检出率高,阳性预测值较高,初步证明了cffDNA检测应用于中孕期产前筛查是可行的。
2、cffDNA产前检测技术筛查效率优于血清学筛查。
3、可以覆盖13号染色体与性染色体等目前血清学筛查无法覆盖的染色体疾病。
4、cffDNA检测产前检测技术可以覆盖IVF人群。
|
|
|
|
1 |
陈至善!200052上海,熊显华!200052上海;肾癌细胞增殖活性与预后的关系[J];临床肿瘤学杂志;1998年02期 |
2 |
张秀荣,孟如松,李春启,毛高平,王建荣;大肠癌及各类型大肠息肉流式细胞DNA定量研究[J];空军总医院学报;1998年03期 |
3 |
原银栋,刘庆阳,原泉,赵耀;恶性骨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定量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9年07期 |
4 |
陈建庭,李菊根,金大地;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促进成骨细胞DNA合成的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1999年07期 |
5 |
张淑娟,宋炜辉;治疗淋菌性结膜炎的用药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1999年03期 |
6 |
李秀珍;微波对脑的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年05期 |
7 |
邱方城,熊琛,严礼华,张志华,郑卫东;PCR检测HBVDNA的初步研究[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8 |
李昕权,李丰益,廖清奎,罗春华;白血病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小儿血液;2000年06期 |
9 |
武大林;HLA方法学进展及其DNA分型应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10 |
沈波;外周血白细胞中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结果与肺结核类型关系[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年05期 |
11 |
李彩霞,郑秀芬;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2年04期 |
12 |
刘彦,赵亚南;卵巢癌细胞DNA含量定量测定的显微分光光度法和图像分析系统的比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
13 |
刘爱平,周元恺;从小肠中提取高纯动DNA的一种改进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
14 |
张宏;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在医学真菌鉴定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5年04期 |
15 |
刘世信,韩洪秋,赵丽中,朱理玮,梁辉;直肠癌远端切除2cm是安全的吗?(41例直肠癌流式细胞DNA分析结果)[J];中国肿瘤临床;1997年05期 |
16 |
余日安,陈学敏;镉对大鼠肝细胞DNA损伤作用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8年02期 |
17 |
周晓慧;DNA与免疫[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8 |
陶震江,万林忠,叶玉霞,熊美萍,陈伟丽,顾慧巍;口腔颌面部病变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DNA的检测[J];口腔医学;1998年03期 |
19 |
王占祥,张传山,章翔,费舟,张志文,张剑宁,宋少军,晏培松;细胞核DNA含量与神经系统良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1998年06期 |
20 |
林慰慈!100083,魏雪涛!100083,买买提·克里木!100083,薛宏伟!100083,林华,张思园!100083,周宗灿!100083;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致DNA单链断裂的试验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