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的调节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消化间期胃肠运动主要表现为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其启动和移行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体表胃电(Electrogastrogram,EGG)属非创伤性检查,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胃电研究大大加速了胃电图的发展,但EGG能否反映MMC和胃排空的状态仍不明了。本研究在狗试验中观察了多种因素,特别是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中的脑肠肽对MMC的影响,并在临床上观察了人MMC的调节和EGG与MMC和胃排空的关系。
应用慢性植入消化道腔外应力传感器记录清醒狗消化间期MMC。采用静脉注射和十二指肠、空肠肠段的肠系膜动脉插管直接注射药物技术,观察MMC的变化和MMC不同时相血浆5-羟色胺(5-HT)和胃动素的水平。对健康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人和糖尿病胃轻瘫病人同时进行EGG和胃内压力、EGG和胃固体排空的检查,并在健康人和FD病人MMC不同时相抽取静脉血观察血浆胃动素对MMC启动的作用。
结果表明:(1) MMC不同时相血浆5-HT和胃动素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并显示5-HT峰值在胃动素峰值之前出现。5-HT_4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胃动素的升高。提示5-HT激发了胃动素的释放。(2) 在MMC Ⅰ相时静脉或十二指肠动脉插管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OS)L-NAME,引起胃和十二指肠持续强烈收缩;而静脉给予NO合成前体物L-精氨酸后胃和十二指肠MMCⅠ相时间延长,MMC的Ⅱ相和Ⅲ相动力指数明显降低。在灌流L-精氨酸背景上,注射胃动素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肠收缩平均振幅低于对照组。(3) 在MMCⅠ相时静脉注射胃动素和空肠肠段动脉局部注射5-HT和胃动素分别引起MMC Ⅲ相收缩;静脉注射胃动素引起体表胃电振幅明显升高。(4) 空肠肠段动脉局部灌流 5-HT4受体拮抗剂、抗胃动素血清、 5,6-双羟色胺和河豚毒素(TTX)均可阻断MMC Ⅲ相在灌流肠段出现和向远端传播。(5) 在MMC Ⅰ相时口服Cisapride引起胃、十二指肠持续收缩,中断了MMC的周期,体内胃肠浆膜肌电显示负载慢波上的锋电位显著增加,同时明显升高血浆胃动素浓度。给予抗胃动素血清和5-HT_4受体拮抗剂则明显减弱Cisapride对胃肠的收缩作用;阿托品则完全阻断Cisapride的收缩作用;5-HT_4受体拮抗剂和阿托品也分别阻断Cisapride所致的血浆胃动素升高。(6)在健康人MMC Ⅲ相时EGG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1998
【分类号】:R33
|
|
|
|
1 |
王东;周自炎;李树仁;;Roux-en-Y滞留综合征的发生及治疗体会[J];安徽医学;2008年06期 |
2 |
杜永平,张月萍,汪受传,隆红艳,史健,吴少华;儿宝颗粒对小儿厌食症动物模型下丘脑CCK-8和β-EP的调节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3 |
刘涌,许冠荪;电针足三里对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4 |
郑雄,李健,王秀玲,陈秋夏;胃电起搏治疗胃动力障碍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5 |
刘长勤,张爱军,董静,唐明,蒋正尧;侧脑室注射红霉素对糖尿病大鼠胃窦运动的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6 |
乔卉,安书成,邰发道,徐金会;不同能量需求的棕色田鼠胃肠道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分布[J];动物学报;2005年05期 |
7 |
龚严冰,高上凯;胃电研究的进展及前景[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1年03期 |
8 |
王仲霞;刘汶;;“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6年07期 |
9 |
王玉贤;危剑安;;对“思伤脾”理论的再思考——浅议思亦伤心[J];北京中医药;2009年05期 |
10 |
王庆国,李宇航,李丽娜,王丹,陈萌,张冬梅;半夏泻心汤对胃电节律失常大鼠胃壁c-kit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