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实验动物行业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为了掌握实验动物行业发展现状,有效地整合实验动物资源,促进其有效保护、共享和开发利用,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更好地为实验动物管理和科学研究服务。我们对实验动物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方式包括发放资源调查表、访问国内外相关网站,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使用关键词检索中英文信息,使用万方、CNKI和PubMed数据库查询中英文文献,分析了各部委历次调查数据和一些内部资料,并通过电话咨询专家核对信息等方式综合采集海量信息,研究分析后汇成这篇论文。论文分六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实验动物管理体系、法规体系、资源现状、质量保障、机构设施和教育培训。
1985-1986年中国农业大学连续招收了两期实验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班,开启了我国实验动物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的序幕。中日政府在1992年开展的人才交流培训活动(JICA),为我国培训了大量实验动物专业人员,大大促进了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在国家各级领导的重视下,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市逐步建立了实验动物学会(20个)、管理委员会(29个)等专业组织,350多个大专院校、研究所建立了实验动物中心(室),实验动物的生产使用规模大幅增长。
随着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在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受到各级政府及各领域专家的重视。我国的实验动物管理模式是科技部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各省市科技厅(委)主管本地区的实验动物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实验动物工作。除西藏地区外,有29个省市科技厅(委)组建了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配备了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通过推行许可证和年检制度加强了行政管理工作,规范了实验动物市场,促进了实验动物质量的提高和产业化进程。
自1988年以来,科技部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颁布了10条配套法规,重点规范了实验动物管理、许可证制度、种质中心、质量检测网络和动物福利五个方面。各省市也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目前有北京、湖北、云南三个省市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通过了地方人大立法。还有黑龙江、广东、江苏等省市启动了立法进程。作为法律法规的辅助,国家标准在提高实验动物质量,规范实验动物检测技术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有92项国家标准,包括微生物、寄生虫、遗传、营养、环境五个方面。农业部制定了SPF鸡微生物等级和检测技术。计划制定的国家标准包括小型猪、犬、兔、猴等大型动物和笼架具、饮水机、饲料等实验动物相关产品。卫生部、农业部等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行业标准。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制定了地方标准。实验动物和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制定了企业标准以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实验动物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成为实验动物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为保障实验动物质量,科技部除推行许可证管理制度外,资助建立了2个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和7个种源基地,成立了国家省市两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29个省市开展了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许可证发放率达到70%以上。国家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中心建立的目的是保存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为国内外用户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品系涉及到啮齿类动物、基因工程小鼠、兔、小型猪、禽类、犬、灵长类动物,今后还将增加水生生物、野生动物、低等动物和家用动物等,基本覆盖了常见实验动物资源品系。国家建立了6个国家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23个省市建立了26个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站,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市。
调查发现,我国实验动物生产量达到1900万只的规模,使用量也高达1600万只,高于欧盟25国的总和1210万只。环境设施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高端设备不断引进,这对于实验动物质量提高提供了硬件保障。近年来我国实验动物的进出口越来越频繁,不断引进新品系,同时我国科学家也在培育一些特色品系,如小型猪、水生实验动物、犬、猫和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等,使得我国实验动物资源日趋丰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我国成为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大国,实验动物质量不断提高,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不断扩大。低等级小动物使用量不断减少,SPF级、基因工程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使用量不断增加,这个发展趋势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似。欧美国家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实验动物使用量趋于稳定并有下降的趋势,我国尚处在高速发展期,实验动物生产使用量、设施设备、人员和机构数量等在今后几年还会增加。国内外研发人员或机构不断将生物医药研发动物试验外包给国内的动物试验机构,推动了实验动物行业发展。中国、印度成为国际生物外包最热门的市场,生物技术中心也逐渐东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兴起AAALAC认证和GLP认证热潮,并将催生中国实验动物机构认证和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的等级培训工作,为中国实验动物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技部同时还推动了实验动物信息网络建设和促进了动物福利水平的提高。在科技部的带动下,13个省市建立了省级实验动物信息网,提高了信息透明度。超过2/3的实验动物机构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宣传网页,这些机构的信息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简单快捷的检索到。目前有5家单位着手开展实验动物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建设。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加强了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今后我国实验动物行业的宣传力度将继续扩大,吸引更多的行业部门、科学家认识实验动物的重要性,关注实验动物行业发展。
北京、上海等省市也注重了实验动物福利的研究和推广,如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发布了《北京市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通过省人大立法的北京、湖北、云南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也加入了动物福利和生物安全的内容。动物福利是实验动物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诠释,欧美国家将动物福利融入到实验动物管理、法规、生产和使用的各个方面并颁布了动物福利法,以提高动物福利为核心提高实验动物质量。我国法制化管理以提高实验动物质量为核心,近年来除注重普及动物福利思想外,还建立了许多慰灵石、纪念碑或举办纪念仪式等方式来纪念为生命科学献身的实验动物。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等机构加强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扩展了国际交流和科技合作渠道。实验动物学历教育逐渐升温,全国有73所医学院、药学院,15所兽医学院和生物技术学院开设了研究生层次课程,其中13所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实验动物学课程,17所实力较强的院校开展了动物学专业下实验动物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只有8所院校开展了本、专科生层次专业教育,对实验动物行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实验动物从业队伍,普及了基本知识,提高了对实验动物的认识。实验动物学在我国学科设置中还属于三级学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验动物学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的等级技能培训还存在缺口,科技部和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已经开始计划开展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等级培训,等级培训考试大纲和培训教材已经编制完毕。
随着经济和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实验动物科学也随之快速发展。中国用二十年的时间走完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的路程。跟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验动物整体水跟他们十年前大致相似。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实验动物质量参差不齐、品种较少、产业化社会化水平不高、学科地位低、学历教育不发达、技能培训和认证制度不完善等。我国实验动物行业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欧美国家的精华,同时也有我们自己的特色,如科技部主管的管理体系、许可证制度、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分类、各省市建设的省级实验动物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慰灵碑等。政府还需要继续增加对实验动物行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加大资源的研究开发和质量控制,完善许可证制度、质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建设,推广和普及应用高质量实验动物,提高实验动物学的学科地位,在高等院校设立专业教育培训,积极培育实验动物兽医师,加快产业化进程。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是我国的实验动物学术机构,有必要对国内实验动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以全面了解全国实验动物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实验动物行业发展对策,为国家各级政府制定实验动物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广泛的综合调查分析,基本摸清了我们的“家底”。本课题调查是第一对全国实验动物行业发展做的最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可以作为学科发展报告和各级管理部门决策依据。
|
|
|
|
1 |
;敬告读者与作者[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4年01期 |
2 |
刘宝兴;实验动物计算机管理系统[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4年04期 |
3 |
冯恒兴,石小园;切实开展标准化工作,确保实验动物质量合格[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6年S1期 |
4 |
贺争鸣;实验动物(啮齿类和兔类)病毒检测等级标准的探讨[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6年02期 |
5 |
张汤杰;生理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7年03期 |
6 |
刘瑞三;上海实验动物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些史实[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0年01期 |
7 |
黄韧,薛成,程树军,杨丰华;实验动物信息学与中国实验动物数据信息网建设[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0年03期 |
8 |
程腊英;湖北省实验动物产业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4期 |
9 |
陈洪岩,刘怀然,关云涛,李昌文,张立成,张永江,夏长友,孙百明;黑龙江省2000-2001年度普通级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结果总结与分析[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2年05期 |
10 |
荣瑞章;我国实验动物的法制管理是动物福利的保障[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年S1期 |
11 |
;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3年02期 |
12 |
罗刚,袁静,魏泓,刘素刚,张乐,刘连生,李云;我国实验动物标准化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4年01期 |
13 |
管敏强;实验动物质量的检测方法[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5年02期 |
14 |
周渝,种银宝,戴刚;实验动物寄养收费微机管理系统的设计简介[J];四川动物;2005年02期 |
15 |
陆亚墀;;实验动物档案的特点作用和归档范围[J];科技档案;2006年03期 |
16 |
王楠田;实验动物商品化生产、供应体系的建立和发展[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4年Z1期 |
17 |
孙耀东,王珑;设施与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5年02期 |
18 |
吴小闲;中国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监控标准的概况[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6年01期 |
19 |
吴漪丽,方喜业;浅谈实验动物建筑设施(设计)规范化[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8年02期 |
20 |
梁锦英;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申请建立国家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网络省级机构通过审核[J];昆虫天敌;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