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和2在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中的作用机制的探讨
【摘要】: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 B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大多发生于老年人。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表明BP患者可同时患有神经系统疾病(Neurological diseases, ND),报道最多的为痴呆、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等。两者合并发生的机制尚未阐明,可能和BPAG1、BPAG2均存在皮肤亚型和神经亚型有关,有可能免疫交叉反应参与二者的合并发生。本研究从分析BP合并ND的临床特征开始,先后以鼠脑、人脑组织为底物通过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与BPAG1、BPAG2神经亚型的反应性,探讨BPAG1和BPAG2在BP与ND合并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对鼠脑BPAG1/BPAG2的识别目的:明确BP合并ND患者血清对鼠脑BPAG1和BPAG2的反应性。方法:先对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分别以正常人皮肤组织、完整的鼠脑组织提取物为底物,以BP合并ND的22例患者(BP+ND组)及性别、年龄1:1匹配的单纯BP患者(BP组)、单纯ND患者(ND组)及正常人(N组)血清为一抗行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对22例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BP的发病年龄平均为77.7±7.9(60-97)岁,而相应神经系统的发病年龄平均为72.0±7.3(55-88)岁,22例患者BP均发生于神经系统疾病之后,两者相隔的时间平均为5.7±2.6(2-12)年。以正常人皮肤组织提取物为底物,在BP+ND组、BP组、ND组及N组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230kD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2.7%、50%、0%及0%,检测出抗180kD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3.6%、59.1%、13.6%及4.5%,该结果印证了BP的诊断。以完整的鼠脑组织提取物为底物,四组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230kD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4.5%、4.5%、9.1%及O%,抗180kD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9.1%、1 8.2%、36.4%及9.1%。结论: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能识别鼠脑中的BPAG1抗原和BPAG2抗原。
第二部分: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对人脑BPAG1/BPAG2的识别目的:明确BP合并ND患者血清对人脑BPAG1和BPAG2的反应性。方法:以正常人大脑组织提取物为底物,以BP+ND组、BP组、ND组及正常人血清为一抗行免疫印迹检测。结果:以人脑组织提取物为底物,四组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230kD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4.5%、9.1%、9.1%及4.5%,抗180kD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9.1%、18.2%、27.3%及4.5%。结论:说明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能识别人脑中的BPAG1及BPAG2抗原。推测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机制为伴有血脑屏障破坏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包括脑出血、脑梗塞、痴呆)经过长时间的抗原暴露,可形成抗BPAG1、BPAG2神经亚型的抗体,该抗体可与分布于皮肤中的BPAG1、BPAG2发生免疫反应及免疫交叉反应,从而诱发BP。
|
|
|
|
1 |
Shinojima Y;Ochiai T;Kawamura A;崔荣;;与自身抗体靶抗原位点相关、与BP180的NC16a区无关的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10期 |
2 |
唐海燕;刁庆春;;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J];重庆医学;2008年12期 |
3 |
李成芳;吕守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1年02期 |
4 |
戴若玲;;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激素疗法[J];老年人;2007年12期 |
5 |
廖万清;;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共存[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76年04期 |
6 |
蓝广萍;;大疱性类天疱疮7例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09年31期 |
7 |
黄莺,钟以泽,唐定书;中西医结合治愈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J];四川中医;1999年01期 |
8 |
毕桂姣,尚英彬,李久宏,王岩,韩世新,宋芳吉;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年10期 |
9 |
Gudi V.S.;White M.I.;Cruickshank N. ;刘艳;;苏格兰东北部格兰扁地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年发病率和死亡率[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11期 |
10 |
Patton T.;Plunkett R.W.;BeutnerE.H.;D.M. Jukic;冯义国;;IgG4是妊娠性类天疱疮的主要IgG亚型[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Z1期 |
11 |
徐会萍;底国琴;;1例糖尿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年06期 |
12 |
白海青;魏志敏;史同新;王竫华;李慧;;结膜天疱疮一例[J];眼科研究;2007年11期 |
13 |
谢童亮;;大疱性类天疱疮护理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年05期 |
14 |
张永红;董慧婷;何秋波;吴丽华;;婴幼儿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年12期 |
15 |
李丽;王宝玺;陈霞;;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疾病22例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6年05期 |
16 |
林页新,宋力夫,邓列华,罗瑞圆,谢明,赵永铿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免疫荧光检查[J];广东医学;1991年04期 |
17 |
徐淑仁;麻及第;;健脾渗湿法治愈大疱性类天疱疮[J];中医药研究;1993年06期 |
18 |
Roguedas A.-M;Crespel E;Kupfer I.;王琼;;大疱性类天疱疮未累及获得性淋巴水肿部位(法语)[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9期 |
19 |
蒋建华;;大疱性类天疱疮误诊为多形性红斑1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7年03期 |
20 |
张志华;赵鹏台;钟成福;;糖尿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J];疑难病杂志;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