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
【摘要】:胃癌是中国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生物学过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Correa模式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又被统称为胃癌前病变,是较易转变为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尤其是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患者有60%-80%的可能发展为胃癌。然而目前关于异型增生的治疗手段仍然比较有限。因此,如何有效干预异型增生,逆转胃癌前病变,阻断其向胃癌的发展,是目前防治胃癌的研究关键。
本研究建立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选用以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的消痞颗粒(党参、炙百合、乌药、香橼皮、丹参、三七粉、莪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为干预药物,研究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逆转胃癌前病变、阻断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作用机制。
目的:研究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过程中大鼠的一般情况、死亡率和病理学变化的影响,及其对抑癌基因p53、原癌基因c-Myc和EGFR/MAPK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作用。
方法:60只SPF级健康雄性Wi 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0只。空白组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持续至实验结束。造模组采用以120μ/mL的MNNG溶液灌胃,每只5mL/kg,1次/d为主,配合自由饮用0.1%氨水溶液及进食含0.03%雷尼替丁的颗粒状饲料,三种因素联合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28周末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消痞颗粒组各10只,均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模型组予生理盐水3mL/kg灌胃,1次/d;维酶素组予维酶素悬浊液2mL/kg(即维酶素0.3g/kg)灌胃,1次/d;消痞颗粒组予消痞颗粒制备药液3mL/kg(含生药9g/kg)灌胃,1次/d。持续治疗12周后即实验第40周末处死全部大鼠。选用光镜观察、Real-time PCR及Wes 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病理变化、p53. c-Myc.EGFR和ERK等指标。
结果:
1消痞颗粒组与维酶素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均好于模型组,其中尤以消痞颗粒组明显。消痞颗粒组与空白组大鼠治疗阶段均无死亡,死亡率最低;模型组死亡3只(3/10,30%);维酶素组死亡2只(2/10,20%)。造模组大鼠体重明显轻于空白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P0.01);造模组大鼠造模阶段的体重增长值也明显低于空白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P0.01)。
2各组病理切片比较,模型组有3例出现胃腺癌(3/7,43%);消痞颗粒组和维酶素组胃黏膜异型增生程度较模型组均有所逆转,其中尤以消痞颗粒组明显,5例已接近正常胃黏膜(5/10,50%)。
3野生型p53mRNA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07,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和维酶素组均有所增高(P=0.039和0.049,P0.05),较空白组无差异(P=0.411,P0.05);维酶素组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09,P0.01),较模型组无差异(P=0.911,P0.05)。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和维酶素组均显著降低(P=0.000和0.006,P0.01),较空白组无差异(P=0.374,P0.05);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0,P0.01),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2,P0.01)。
4c-Myc mRNA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P0.01),较维酶素组也有所降低(P=0.025,P0.05),较空白组无差异(P=0.886,P0.05);维酶素组较空白组有所增高(P=0.019,P0.05),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66, P0.05)。 c-Myc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1,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P0.01),较空白组和维酶素组无差异(P=0.927和0.059,P0.05);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有所降低(P=0.032,P0.05),较空白组有所增高(P=0.049,P0.05)。
5EGFR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0,P0.01),较维酶素组也有所降低(P=0.032,P0.05),较空白组无差异(P=0.064,P0.05);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有所降低(P=0.034,P0.05),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1,P0.01)。
6ERK1/2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和维酶素组均显著降低(P均为0.000,P0.01),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3,P0.01);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P0.01),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0,P0.01). p-ERK1/2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和维酶素组均显著降低(P均为0.000,P0.01),较空白组无差异(P=0.616,P0.05);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有所降低(P=0.010,P0.05),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0,P0.01)。
结论:以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的消痞颗粒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的一般情况,降低其死亡率,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防治胃癌的发生发展。其有效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逆转p53基因的突变、促进p53发挥其原有抑制肿瘤的作用,抑制原癌基因c-Myc mRNA及蛋白的过表达,降低EGFR蛋白的高表达及阻断EGFR/MAPK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逆转胃癌前病变、阻断胃癌发生发展的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285.5;R735.2
|
|
|
|
1 |
柴可夫;胃粘膜癌前病变的中医药防治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2 |
龚小卫,秦清和,王静珍,姜勇;p38MAPK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载体的构建及表达[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3 |
杨丽萍;刘志锋;黎永明;李志杰;姜勇;;基于细胞穿透肽技术对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蛋白功能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4 |
王爱云;CAG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河南中医;2001年02期 |
5 |
李春婷,俞晶华;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概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6 |
胡玲,劳绍贤;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述评[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7 |
刘爱华,姜勇,黄爽;MKK6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制备[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1年05期 |
8 |
张琳,姜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不同细胞内定位的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2000年03期 |
9 |
陈伟;刘华一;;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10 |
端木德强,李中海,王敬泽;MAPK信号传导通路研究进展[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年03期 |
|
|
|
|
|
1 |
米逸颖,周美珍,修霞,刘远昭,张宝珠,许佩珉;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年02期 |
2 |
彭静涛,胡建芳;自拟复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1期 |
3 |
曹银炉;据胃镜征象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1期 |
4 |
梅天一,周福海;自制胃萎复胶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9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1期 |
5 |
孙维峰,孙桂华,华培显,李子旭,陈洁銮,陶卫萍,钟武装;参香养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临床与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6 |
曾渊华,黄瑞琴;胃乃安胶囊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62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7 |
沈玉明,王文文,钱荣华,温中京;胃舒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8 |
乔樵,朱曙东;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人血表皮生长因子关系的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9 |
林小武;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1999年01期 |
10 |
郭新,李玉林,张丽红,高绪兰,吴珊;bFGF对胃癌血管新生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3期 |
|
|
|
|
|
1 |
鲍友邻;自拟健脾益胃汤治疗脾虚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炎)42例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1982年02期 |
2 |
潘启超,冼励坚,谢冰芬,潘伟光,何复英;维酶素临床前药理实验研究[J];广东医学;1986年03期 |
3 |
鲍广海,王庆学,杨世臣;平胃宁蜜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1988年08期 |
4 |
孟静岩;高金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近况[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
5 |
;文摘[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2年04期 |
6 |
徐雅红;琴岱;姚金福;;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1993年05期 |
7 |
顾同进;;慢性胃炎与胃癌[J];家庭医药;2002年09期 |
8 |
江海涛,刘华一,马应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近况[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9 |
范一宏,乔樵,吕宾;清热和胃方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年02期 |
10 |
许宏吉;陈满咚;;增生平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5例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5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