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
【摘要】:二十世纪科学发展的特征是“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认知语言学作为认知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类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既研究人类的认知对语言所产生的影响,也研究人类的语言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对世界的认知。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强调隐喻无所不在,不仅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还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目前有关概念隐喻的各项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以隐喻认知为方法论对多学科的研究已成为学术探讨的热点。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体患病的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理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指导,以藏府、经络、气血、津液等学说为基础,以临床实践观察为依据,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和规律,属于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本课题通过检索中医概念隐喻认知方面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针对中医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较少;不过学术界已逐渐认识到:中医概念有异于逻辑概念;中医语言具有隐喻的特征;中医理论体系存在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思路,但尚缺乏从认知科学角度对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专题探讨。故本课题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以中医经典古籍及现代中医语言作为主要研究语料,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中医病因病机语言探讨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常见类型,功能及特征,分析建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理论、心理基础及认知模型等,冀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语言的认知特征。
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古今述要,回顾和梳理了中国先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历代以来有关中医病因病机的主要理论,以及建国后近10年来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进展情况,系统总结了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古代论述和现代认识。第二部分以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丛书中的病因病机语言作为主要研究语料,对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进行初步的认知研究,内容分为七个小节。第一节简要介绍了本课题所运用的研究理论——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隐喻认知观的建立,以及概念隐喻的类型及功能等。第二节通过对中医经典等主要研究语料的整理,初步归纳了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六种常见类型:自然隐喻、战争隐喻、容器隐喻、管道隐喻、方位隐喻和拟人隐喻,并分别进行了较详细的语言分析。第三节探讨了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修辞、经济及认知功能,总结了其普遍性、系统性、矛盾性、科学性的特征。第四节从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建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理论基础,认为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运用不是任意的或凭空臆测的,而是与古人对身体空间、农业生产、自然气候、政治战争等各种熟悉环境及事物的体验性密切相关。第五节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理论的角度阐明了建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心理基础,认为古人的意识形态中存在着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上-下图式、链接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等基本的意象图式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跨域映射形成相关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第六节从认知语言学认知模型的角度探讨了建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的两大认知模型——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对世界一切事物进行分类和组织的心理表征方式,属于复杂的分类认知模型,对于建构中医抽象概念、理解隐喻语言、执简驭繁地运用中医理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七节则以“中风病”这一具体病种为例,通过对历代中风病因病机理论沿革的整理,探讨了中风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常见类型,并尝试分析了中风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始源域多样性的认知根源。
研究中医学必须清楚中医学的语言,只有明白中医学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清楚中医理论究竟是什么样的理论。欲明白中医学语言就必须对其语言进行分析,唯此才能明白中医学语言是如何生成、如何使用的。中医如何运用语言描述和解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为中医语言的诠释开辟了独特而崭新的研究视角,能够较好地阐述中医病因病机概念的建构过程,病因病机语言的隐喻认知特征等,有利于架起中医语言与现代语言沟通的桥梁。本课题不仅深化了对中医概念、语言和理论的理解,也拓宽了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的范围,可为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