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研究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eratire Col itis简称UC)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祖国医籍中并无结肠炎的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久痢”、“休息痢”、“腹痛”、“泄泻”、“痢疾”、“便血”、“肠风”、“脏毒”、“肠癖”、“滞下”等范畴。本病多因脾虚水温不化,下趋大肠所致。或因脾虚肝旺,肝脾不和,肝气乘脾而发,或因泄泻日久,耗伤阳气,脾肾阳虚,关门不固。但由于脾虚湿生,湿热蕴结大肠,致气血瘀滞,络伤血出或化腐成脓。因此,既有脾肾虚的“本”证,又有湿热蕴结的“标”象是UC的特点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伴发热、乏力、进行性消瘦等全身症状,主要侵犯远端结肠及直肠的粘膜和粘膜下层,还可向远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以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是当前中医药界在消化胃肠领域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课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了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学研究,希望通过该研究,探讨本病证候的规律及特异性,深化对证与疾病之间关系的认识分析其病因病机,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利用可控因素,为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辩证治疗依据,和为我们深入认识溃疡性结肠炎提供参考,从而指导临床。
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证候学研究两部分。
文献综述分为两篇,《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进展》综述了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病因、发病机理的古代和现代中医的认识,以及中药内服、灌肠、中西医结合、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现状与前景》综述了国内外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存在问题和展望。
临床证候学研究部分,观察UC34例,根据既有UC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按症状不同程度评分,统计根据UC不同分期各种症状及证候的概率即总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溃疡性结肠炎以脾虚为本,湿热、肝郁、瘀血为标。与外感六淫的关系外感六淫之中,湿邪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尤以湿热之邪为主要致病之因。
通过以上研究,认识到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学具有一般慢性脾胃疾病的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