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浙贝颗粒配方辅助化疗提高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疗效的临床研究
【摘要】: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efractory acute leukemia,简称RAL)是国内外医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性(multi drug resistance,简称MDR)的产生是白血病难治及复发的主要机制之一,但临床尚缺乏低毒、作用靶点广泛的逆转剂。多药耐药逆转剂+化疗是近年来治疗RAL的新尝试。现有的已被证实具有逆转肿瘤/白血病细胞MDR的化合物、生物制剂和中药很多,大多数停留在体外研究阶段,且存在不良反应大、临床疗效不满意等缺点,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自90年代起,我科开展了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抗RAL的大量研究。先期基础研究已证实:临床常用的化痰散结中药浙贝母提取的生物碱体外及动物实验均有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生物活性,能增加耐药的急性白血病细胞内抗癌药物浓度,降低耐药蛋白Pgp的表达;临床预实验研究也表明,常规化疗方案配合浙贝母粉用于急性白血病临床治疗,其临床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对难治及复发白血病患者临床缓解率更佳;此外,单药浙贝母颗粒配合化疗治疗RAL的临床研究亦显示中药在提高难治性白血病临床疗效方面安全可靠。在上述成果基础上,我们从单味药到复方,选取当前较为公认的具有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活性成分的三味中药浙贝母、防己、川芎,制成颗粒饮片——复方浙贝颗粒配方,作为治疗药物。对照药物为模拟剂“麦芽颗粒”。我们拟定规范的RAL诊断标准,统一制定临床研究方案和病例观察表,并拟定统一的疗效评估标准,以此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临床疗效、安全性等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复方浙贝颗粒配方辅助化疗治疗RAL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多家医院同期参与的临床研究。
全部病例资料来自12家三级甲等医院于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所观察的RAL患者。随机进行药品编号及患者入组,两组大致比例为1∶1,使用标准化疗方案的同时,于化疗开始前3天加用盲态下的治疗组或对照组颗粒剂,每次1袋(10g),每日3次。除此以外,不加用任何具有逆转白血病MDR的中西药。所有病例均连续服药14天,以标准化疗疗程为一个治疗周期。若一个疗程无效,可随下一周期化疗继续服用受试颗粒剂,继续观察一个疗程,并记作另一人次。
揭盲后发现,12家研究中心共收集RAL病例137例,进入统计的病例共128例,治疗组64例,对照组64例。研究结果表明:①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型、病程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②疗效结果显示,两组完全缓解(CR)病例分别为治疗组25例(39.1%)与对照组16例(25.0%);部分缓解(PR)病例分别为治疗组21例(32.8%)与对照组17例(26.6%);未缓解(NR)病例分别为治疗组18例(28.1%)与对照组31例(48.4%)。
两组病例疗效整体比较及有效性(CR+PR)比较,经秩和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伍用复方浙贝颗粒配方可明显提高难治性白血病的化疗后缓解率。③治疗后治疗组骨髓白血病细胞百分比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即治疗组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杀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推断,复方浙贝颗粒配方可增强化疗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④疾病分型与疗效关系分析结果,AML和其他病型、ALL和其他病型之间缓解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AML和ALL的疗效优于其他病型。病型为AML时,两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对于难治性AML,化疗同时伍用复方浙贝颗粒配方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化疗。⑤病程与疗效关系分析结果,治疗组病程6个月患者疗效与对照组相比,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对于病程6个月的RAL,化疗同时伍用复方浙贝颗粒配方的疗效较好,同时也提示我们在临床治疗中要注重早期用药以提高化疗疗效。⑥性别与疗效关系分析结果,治疗组男性患者疗效与对照组相比,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⑦两组间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两组治疗2周前后及1疗程前后白细胞计数差值情况,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白细胞计数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亦可间接说明治疗组伍用复方浙贝颗粒配方后,化疗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有所增强。同时,根据治疗组和对照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血小板计数等的变化趋势推断,复方浙贝颗粒配方在提高化疗疗效的同时并未增加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的抑制作用。⑧仅少部分患者进行了MDR相关蛋白检测,从变化趋势分析,治疗组Pgp、MRP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⑨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尿、便常规等安全性指标方面,两组均无明显异常。
结论认为,复方浙贝颗粒配方辅助化疗应用可增强化疗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提高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缓解率,并不增加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临床使用中未发现其对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有不良影响,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应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33.71
|
|
|
|
1 |
郭娟娟,潘祥林,冯长伟,邹俊晖;冬凌草甲素诱导多药耐药细胞系K562/A02凋亡、逆转耐药性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2 |
杨岚,杨平地,梁蓉,袁跃传,田琼;川芎嗪联合环胞霉素A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J];癌症;2000年04期 |
3 |
梁蓉,陈协群,杨平地,白庆咸;蛋白激酶C抑制剂H7对HL-60/VCR细胞多药耐药的部分逆转[J];癌症;2001年12期 |
4 |
龚玉萍,贾永前,刘霆,邓承祺,欧阳仁荣;环孢霉素A和Genistein逆转MRP多药耐药的研究[J];癌症;2002年04期 |
5 |
常进,岳桂芳;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疗效分析[J];白血病;2000年01期 |
6 |
赵春亭,杨纯正,杨天楹,邵晓枫,熊冬升,许元富,齐静;环孢菌素A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机制的实验研究[J];白血病.淋巴瘤;2001年02期 |
7 |
陈宝安,盛茗,高峰,王婷,孙耘玉,高冲,丁家华,高雪芝,夏薇,许家仁;联合应用汉防己甲素和他莫西芬逆转K562/VCR细胞株多药耐药[J];白血病.淋巴瘤;2001年02期 |
8 |
贾庆瑞,葛祥花,隋金财;白细胞介素-2逆转急性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临床研究[J];白血病.淋巴瘤;2003年01期 |
9 |
李素霞,乔振华;人类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ADM、HL60/ADM的耐药性及耐药逆转的研究[J];白血病.淋巴瘤;2003年02期 |
10 |
胡凯文,陈信义;中药活性成分抗耐药肿瘤细胞体外筛选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8年02期 |
|
|
|
|
|
1 |
蒋东霞,杨胜利,何琳;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dr-1基因表达在原发耐药与继发耐药中的作用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4期 |
2 |
尹丽慧,章圣辉,郎玮,叶人,吴建波,蔡慎初;中药方剂1号对胃癌细胞体外生长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4期 |
3 |
单保恩;杨俊玲;;槲皮素对人子宫内膜癌耐药细胞株B-MD-C1(ADR~(+/+))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P-gp蛋白表达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9年05期 |
4 |
倪劲松;中药制剂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36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5期 |
5 |
舒畅;川芎嗪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视网膜损伤模型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3期 |
6 |
邢益阳;;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1期 |
7 |
李碧玲,陈丽涓,吴立德,许文前;幼淋细胞增多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J];安徽医药;2002年02期 |
8 |
黄黎,金华;老年性急性白血病44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04年02期 |
9 |
洪旭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的综合防治[J];安徽医药;2004年05期 |
10 |
丁江华,刘平,张荣艳;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21例预后分析[J];安徽医药;2005年01期 |
|
|
|
|
|
1 |
张少鹤;黎锐平;陈萍;;舒城皖贝母治疗痰热型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J];安徽医学;1993年03期 |
2 |
沈世人,苏颖,黄秀清,谢左孚,高频;K562/ADM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J];癌症;1992年03期 |
3 |
陈洁,潘启超;细胞凋亡与肿瘤细胞的抗药性[J];癌症;1999年06期 |
4 |
杨岚,杨平地,梁蓉,袁跃传,田琼;川芎嗪联合环胞霉素A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J];癌症;2000年04期 |
5 |
游伟文,汪明春,蔡云,陈俊雄;以吡喃阿霉素为主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白血病24例分析[J];癌症;2000年08期 |
6 |
孟凡义,郑维扬,刘晓力,宋兰林,徐兵,张钰,黄芬;格列卫联合HA方案治疗20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J];癌症;2003年08期 |
7 |
周洪语,沈建康,侯菊生,邱永明,罗其中;榄香烯诱导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癌症;2003年09期 |
8 |
孟凡义,杨龙江,徐兵,刘晓力,郑维扬,张钰,黄芬,孙竞,刘启发;改良FLAG方案治疗33例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初步分析[J];癌症;2003年12期 |
9 |
刘超,黄一微,谢彦晖,谢毅,丁训杰, 沈世人,苏颖,单易非,高红阳;K562/Adm多药耐药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研究[J];癌症;1995年06期 |
10 |
钟国赣,李云义,江岩,安刚,邵春杰;R_(b1)对B型钙通道的阻滞作用及其机理的单通道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