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摘要】:
目的
为了探索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中医证候规律,以及不同证候和性别、年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对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做有意义的工作。
方法
本研究是“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中医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方法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任务书编号:2005CB523503)的部分内容。
本项研究由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专家问卷三部分构成。后两部分是辅助性部分,其研究的结果,是和文献研究、专家意见一起,为前瞻性研究的调查表制作、及证候学研究提供信息;前瞻性研究是主体部分,在制定调查表后,按照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调查,采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4家参研单位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资料完整的病例。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归纳;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多项实验室指标与多种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探索确立公认的、科学的与中医证型相关的现代医学指标群。
回顾性研究以东直门医院等三家单位,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采用资料完整的病例,分析、归纳其中的中医症状,探索该病中医症状组成和证候的分布规律;专家问卷,由国内该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问卷亲自填写,最后收集问卷对结果行分析,以补充回顾性的资料,为建立此次研究的调查表提供信息。
结果
我们对糖尿病肾病传统证候学研究时发现该病Ⅲ期患者以阴虚、气虚为主要表现;Ⅳ期患者证候以气虚、阴虚为主要表现;Ⅴ期患者则以气虚、阳虚为主要表现,可以看出阴虚、气虚到阳虚是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趋势,且三期均存在气、阴、阳虚的本虚证候,和痰湿和血瘀的标实证候。
本次研究发现,该病单纯的虚证、单纯的实证极少,Ⅲ期中虚实夹杂66例,占86.4%,Ⅳ期虚实夹杂102例,占93.6%,Ⅴ期中虚实夹杂55例,占100%,其中主要是三证以上的虚实证型组合,体现了本病病情的复杂性。
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基本符合证候调查表涉及的中医证候,由此从数理学角度反证了气、血、阴、阳虚证以及夹杂痰湿(湿浊)、血瘀证是糖尿病肾病重要因素。典型相关分析显示气虚证、阴虚证与和肌酐有密切关系。
结论
1.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以气虚证、阴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到了后期则主要以气虚、阳虚证、湿浊的临床表现为主了;作为标实证候的痰湿证和血瘀证则贯穿在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和传统认为的糖尿病及其并发证的病机是吻合的。该病病机复杂,证候虚实夹杂。由此也验证了吕仁和教授提出的以“正虚定证型,邪实定证候”的辨证思路和“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法的科学性。
2.通过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从数理学角度验证了数位该病研究领域知名专家的临床经验。提示我们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严格按DME进行设计的证候学研究,将专家经验作为对照的“金标准”进行临床验证是可行的。
3.典型相关结果提示了该病“本虚标实”,“因虚致实”的病机特点,体现了吕仁和教授提出的糖尿病肾病“虚损、劳、衰”的病理进程。
4.采用如聚类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常见的降维统计学方法进行证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5.前瞻性研究的结果与回顾性研究、专家问卷的结果是相符的,这说明回顾性研究、反复的征询专家意见是证候学研究的获得正确结果的基础,是证候学研究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制定调查表和证候学研究的必需。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259
|
|
|
|
1 |
张玉璞,刘玉英;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J];河北中医;1999年05期 |
2 |
李大钧,范克;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J];河北中医;2001年09期 |
3 |
吕贵德;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38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2年02期 |
4 |
张庚良;糖尿病肾病的辨证治疗[J];河北中医;2005年08期 |
5 |
张瑞彬;糖尿病肾病中医辨治体会[J];河南中医;2003年09期 |
6 |
赵进喜,牟新,王世东,宋美铃,黄学民,于秀辰,肖永华,李靖,宋冰,冯兴忠,徐丽梅,杨君,姜淼,杨敏,吕仁和;止消通脉宁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代偿期33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4年08期 |
7 |
高阳,李琪;刘启庭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J];河南中医;1997年01期 |
8 |
张甲臣;浅谈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J];河南中医;1999年04期 |
9 |
孙伟
,何伟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中医药治疗体会[J];江苏中医药;2002年05期 |
10 |
程益春;糖尿病肾病证治体会[J];江苏中医药;2002年12期 |
|
|
|
|
|
1 |
邬存鹃,于凤泉,邬忠臣;局部药物喷淋灌注治疗糖尿病膀胱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04年02期 |
2 |
黄南清,舒啸,丁德良;伊贝沙坦和福辛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2005年04期 |
3 |
甘艳;;大黄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研究现状[J];海南医学;2007年09期 |
4 |
李小燕;宋民喜;徐琳;;糖尿病足部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J];海南医学;2007年10期 |
5 |
吴月平;;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39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年07期 |
6 |
张敏,郑晓梅,兰启防;金水宝胶囊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的影响[J];海峡药学;2004年06期 |
7 |
涂昭昊,向明珠,潘虎,晏年春,张道明;四氧嘧啶糖尿病家兔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8 |
肖虎,向明珠,孙爱萍,邓德明,朱宜莲;氯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_1及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9 |
柯浩亮;张莹雯;;归芪方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的保护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5期 |
10 |
喇万英;顾敏;;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J];河北医药;2007年11期 |
|
|
|
|
|
1 |
苏明,周成保;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治法与用药分析[J];河北中医;2002年11期 |
2 |
樊晓平,彭展,杨胜跃,胡随瑜,唐凤英,宋炜熙;基于多层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的抑郁症分类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年13期 |
3 |
孙伟
,何伟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中医药治疗体会[J];江苏中医药;2002年05期 |
4 |
张征宇,孙澍彬;三七总苷注射液辅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年07期 |
5 |
袁世宏,王天芳;多元统计方法在建立证候诊断模型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6 |
吕仁和,赵进喜,王越;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7 |
邵启慧;;滋肾活血法在治疗消渴兼证中的运用[J];辽宁中医杂志;1986年05期 |
8 |
汪受传,何丽,任现志,邹建东,王孟清,马融,刘光陵;小儿病毒性肺炎证候特征量化的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3年11期 |
9 |
杨霓芝,李芳,徐大基,王立新;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1999年01期 |
10 |
余学庆,李建生,庆慧;中风病证候影响因素的研究[J];新中医;2003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