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适应型评价模型及其在大学英语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
评价评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程实施的保障。随着现代教育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不断增多,出现了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模式以及档案袋评价、项目评价等不同的评价工具。但是,有关大学英语评价的研究既没有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没有促进评价体系的完善,更没有为大学英语改革的开展提供应有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责难声依旧是不绝于耳,反应出大学英语评价以及相关评价研究的无助,说明现行评价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学英语评价标准。
考虑到评价的价值属性和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本质,本研究从价值论的角度入手,运用理论研究中的反思研究和基本逻辑分析方法分析大学英语评价现状,分析“真实”以及语言能力、语言学习、评价的本质。研究通过专家咨询讨论评价模型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真实评价范式,构建出环境适应型评价模型。模型由环境、决定和行动三部分组成,其中“评价环境”决定着评价的核心话题、评价的决定,更决定着评价的行为,即评价的实施。本模型要求根据“评价环境”价值主体的需求决定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计划评价活动,然后实施评价。本模型同时引入元评价机制,尤其是元评价中评价环境因素引入不仅还原了评价的本质,同时也使本模式的社会适应性更加凸现出来。
不同的评价环境、不同的评价目的以及不同的评价主体需求要求评价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为了解决目前大学英语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借鉴了CEF等能力标准的构建方式,首先运用直接研究中专家研究法在分析了ILR、CEF、ALTE、CLB、BETS、BULATS和HKWEB的基础上,参照CEF, ALTE, HKWEB, BETS构建项目库,然后将其拓展为调查问卷中的问题,请大学英语老师对其学生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数据运用项目反应理论对标准预测试数据进行拉希模型(The Rasch Model)分析,得出各项目的难度校准值。最后,根据校准后的难度构建出由4各级别组成的听、说、读、写、译5种语言语言技能评价量规。
评价标准中项目难度校准再次证明“环境”在评价中作用,在评价标准制定中的作用。在为人们所公认的CEF, ALTE, BETS等量规中处于同一等级的项目,经过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评价后的难度校准却处于不同的等级。虽然总体级别是一致的,但是具体到不同的项目(任务),其难度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表现却不同。因此,要保证大学英语评价标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首先必须保证评价标准建立在对其所在社会环境的需求分析基础之上。为了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评价量规,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500家企事业单位进行的英语需求调查,调查采用邮寄和电子信函的方式发放和回收问卷,共计758份。
问卷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主要是英语使用频率和需求情况以及本科毕业生胜任工作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级别要求的调查。调查数据采用SPSS 12.0进行描述分析和t值分析,对开放问题采用定性描述分析。通过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将评价标准量规具体化,在评价量规上标示出不同企事业单位、不同职位对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不同要求,为大学英语评价提供社会适应型的评价标准。
调查发现,在社会工作中英语使用频率不是很高,近一半的工作用不到英语,但是对英语的要求并不是很低,尤其是对口语和阅读的要求。尽管国际交往越来越多,英语听力的需求并没有因此而上升,需求比较高的依旧是阅读,其次是口语。英语水平的高低不仅与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同时与自己在单位中的地位和待遇相关联。能力量规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表现不同,能力级别要求也不同,这再次说明根据具体的环境决定评价标准的必要性。
本研究中社会适应型评价量规的构建证明利用直觉法、项目反应理论和需求分析构建评价量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评价量规中的能力描述既可以用于校本评价标准的构建,可以用于社会用人单位语言能力的评价。作为一种前期研究,本研究为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能力评价标准的构建不仅提供的具体的样本参考也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参考。
但是,由于博士研究自身的局限,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加强。本研究只是基于北京地区的需求调查构建语言技能评价量规,并且以问卷调查为主。根据外语教学和评价的需求,有必要拓展研究范围,进一步对构建文化、情感态度、策略、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评价标准,有必要对原始语言材料和活动样本进行分析,有必要进行大规模全国性需求分析,使评价适应学生的需求、教学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