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通货紧缩效应研究
【摘要】:
本文以当前全球性通货紧缩趋势为研究对象,从贸易和金融渠道的传递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同性,以及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通货紧缩效应,特别是通货紧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导机制,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外贸进出口活动会通过价格和数量渠道,影响到国内价格与总供求关系,进而导致各地物价趋同的趋势,并使通货紧缩有可能从一个国家和地区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
第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债务-通缩”机制表现为国际资本市场总在不断经历着过度借贷与信贷紧缩的周而复始的循环。随着跨境资本流动日益自由化,国际金融市场的连动性普遍加强,国际资本市场往往呈现出齐涨齐跌的局面,货币危机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资产泡沫破灭,在漫长的市场调整过程中,就有可能提高通货紧缩爆发的风险。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宏观调控取向呈现高度的趋同性。在非合作的情况下,各国往往会奉行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而对世界物价走势具有抑制效应。政府奉行良好的财政纪律,有利于改善政府预算收支,创造低利率、低通胀环境。但这也使得经济周期性波动时,滑入流动性陷阱和通货紧缩陷阱的概率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具有非对称性,在出现流动性陷阱后,货币政策通常是失效的。同时,货币政策对于预防和治理资产泡沫也难有作为,以致金融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繁荣-萧条”的周期性。泡沫破灭后,通货紧缩、信贷紧缩的威胁增加。
第四,与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同,当前全球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不是零和游戏。它形成了一种“你买我商品,我买你债券”的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是通货再膨胀的手段,而不是世界性通货紧缩之源。
第五,汇率是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是联系两种价格体系的桥梁。在金本位与纸币本位制下,各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安排,确实通过贸易、金融和信心渠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传递着通货紧缩或者通货紧缩预期。由于汇率升值综合症和汇率传递效应的存在,浮动汇率安排也不能避免通货紧缩的国际传染。
第六,通货紧缩是一种经济周期性现象。在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情况下,世界经济与金融运行的“繁荣-萧条”周期越来越呈现出高度的同步性。在低利率、低物价的环境下,如果世界经济与金融同时陷入周期性萧条,就有可能面临通货紧缩威胁。
第七,对照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传导机制的分析显示,中国不是世界通货紧缩的输出者,而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