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内的“失败”到学校外的“成名”
【摘要】:“80后”写作现象指的是以韩寒、郭敬明、春树、张悦然、胡坚、孙睿等为代表的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批青少年作家群体。新概念作文大赛为这一群体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契机。“80后”作家大多立足于自己“失败的”教育经历,写作了很多抨击学校与教育的小说,因而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现象。从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把“80后”写作现象看成是一种教育现象。本文从文学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出发,从“80后”作家的另类的教育经历切入,采用叙事研究的模式对其作品中叙述的学校生活进行了文本分析,呈现其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激烈挑战与否定,以及这种挑战与否定对中学生(读者)产生的重要影响。具体而言,论文从四个方面对“80后”写作现象中所展现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社会学的分析。
(1)从韩寒、春树、胡坚、孙睿四人“另类的”教育经历入手,论文描述了“80后”作家群体在“学校内”的失败和“学校外”的成名现象,并从个人天分、学校体制、社会多元化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从“差生”到“作家”身份的转换,是一个有趣又值得我们反思的教育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尤其是评价体制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
(2)从韩寒、春树、孙睿等人的小说入手,论文对“80后”作家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从文本内容来呈现他们对学校与教育方方面面的反叛与不满。他/她们主要从课程设置的枯燥滞后、考试评价体系的功利性、教师权威形象的荒诞性、校领导行为的官僚化、学校规章制度的僵化等方面来质疑与否定学校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80后”作品的叙事风格中体现出某种“去校园化”的特征,包括对“象牙塔”外生活的向往、对学校教导的主流价值观的拒斥、对早恋的开放与随意、对消极颓废情绪的肯定、对脏话用语的熟练运用。
(3)论文采用访谈的方法,对“80后”作家及作品的影响进行了社会学的分析。论文选取了6个喜欢读“80后”小说的中学生,从认知、情感及行为等方面分析其对读者产生的教育影响。
(4)论文从教育学与社会学的立场出发,对“80后”写作现象进行了“另一种视角’的反思,揭示出“80后”小说中对教育问题评述的偏激与片面性,呈现学校与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学校教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形态,因此学校教育往往呈现出“强制与限制”、“古板与沉闷”的特点,这与“80后”写作的清新、开放与生气之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或许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尝试在这两者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