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发展之初步研究(1927-1949)
【摘要】:世界历史进程表明,人才是现代化的根本,人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故大学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有效动力。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经历从传统向现代蜕变的民国教育,尤其是民国大学教育,对中国现代化事业产生重要影响。
以“首都大学”冠名的国立中央大学,历经“三江”、“两江”师范学堂时期的初创,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的实力聚集,于1927年6月重新组建,并于次年正式定名。由于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以及校长的睿智领导,国立中央大学在“易长风潮”后,迅速发展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在抗战西迁后,该校不但未因战争而衰落,反而扩大规模、持续发展,并在复员后成为院系设置最完备的国立大学。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国立中央大学时代就此结束。
在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政府对院系均衡发展的重视,实科的理、工、农、医获得较大发展。抗战前的士年是民国教育的“黄金时期”,随着国立中央大学的迅猛成长,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各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从抗战到解放胜利,民国教育逐渐走向衰落,但随着学校规模不断壮大,物理系依然拥有高质量的师资及教学成果。
本文通过挖掘史料,厘清在抗战前十年的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在设备、师资、课程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物理系的学生培养情况及物理学贡献进行梳理。1.设备。物理系的设备至抗战前己基本完善:图书1600余册,房屋包括实验室、仪器室、教室等;仪器件数达到2030余件,其中包含了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电磁学等仪器及工厂机器。2.师资。物理系始终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高级教员多为学界名流,这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较高水平,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施士元、张宗燧等曾在系任职。3.课程。物理系的课程设置以美国大学为参照,即以分支学科作为必修课程,同时结合广泛的选修课程。物理系开设总课程数己由1928年的20门发展到1936年的28门,其中相当课程与当今课程相近,如力学、电磁学、专题研究及论文等。4.学生培养。通过较为全面的物理专业教育,物理系培养出优秀的物理人才,其中不乏著名学者,如陆学善、余瑞璜、吴健雄等。
物理系的命运始终与学校及社会紧密相连,其发展是该校发展的缩影,而该校又体现着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此外,物理系的发展也体现着现代物理学在中国建制化的过程。透过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这一窗口,可初步了解民国高等教育及现代物理学发展的情况。
|
|
|
|
1 |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太空及遥感中心概况[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4年02期 |
2 |
潘红丽;明朝的民间实用数学——珠算教育[J];新理财;2003年02期 |
3 |
山乃佳;;地貌学家夏开儒教授[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