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尺度三维灾情场景构建与动态标绘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在地震尚不能准确预报的今天,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这些高新技术辅助地震应急救援是抗震减灾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虚拟灾情场景能够为决策者提供一个直观逼真的可视化平台,由于地震应急的特殊性,对多尺度三维灾情场景的构建及有效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地震应急救援的应用需求,围绕多尺度三维灾情场景构建和地震灾情信息图形化展示两个主要内容,重点针对三维灾情场景大规模地形可视化、三维灾情场景局部区域动态更新、三维灾情场景地形实时交互改造、以及地震灾情动态标绘体系构建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出了基于虚拟纹理的大规模地形动态调度与实时绘制算法
大规模地形场景是三维灾情场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地震灾情信息展示的载体。针对当前大规模地形绘制的大数据传输瓶颈,提出一种支持外存数据的动态调度与实时绘制算法。引入虚拟纹理(Virtual Texture)的大纹理管理机制,对DEM(数字高程模型)和DOM(数字正射影像图)采取统一的管理框架,利用GPU(图形处理器)的实时计算和CPU(中央处理器)的动态分析,绘制每一帧时只载入当前渲染所需的极少部分瓦片,在CPU中进行维护并拼接成一张缓存纹理传入GPU,在GPU着色器中根据瓦片信息计算地形网格点的采样目标瓦片和纹理采样坐标,并完成最终的地形绘制。算法简化了数据的交换并改进了内存的管理,对于大数据的传输具有很好的执行效率,其宽带开销、渲染帧率和实现复杂度均优于现有常用的CPU算法和Geoclipmap算法。
②提出了基于GPU实时网格细分的局部地形镶嵌算法
三维灾情场景需要通过及时更新来展现灾区现场的最新状况,因此必须具备动态加载局部高精度地形数据的能力。针对局部区域地形数据的动态更新,提出了基于GPU实时网格细分的局部高精度地形镶嵌算法,通过在GPU中对更新区域的地形网格实时插值细分来增加三角面片数,提高地形模型的几何精度,在有效保证更新区域地形绘制精度的同时,也不增加内存与显存之间的数据传输压力,通过实验对比,其执行效率要明显优于现有常用的CPU算法和GPU算法,且处理数据量越大优势体现越明显。
③提出了基于实拍照片的局部纹理快速更新方法
针对三维灾情场景纹理信息的动态更新,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拍照片的三维灾情场景地表影像快速更新方法,利用现场拍摄的高清照片叠加于灾情场景地表来展示灾区的最新状况。为准确匹配实拍照片与其在地形场景中的实际覆盖范围,利用相机的内部参数和外部参数在灾情场景中构建虚拟相机视锥体,将其与地面求交以获取照片的实际覆盖范围,最后使用多重纹理混合实现将实拍照片叠加于灾情场景表面。该方法克服了遥感影像获取困难、处理周期长、传输不方便等缺陷,简化了整个纹理更新的工作流程,提高了纹理更新的时效性,且高清照片能够提供更加精细的地貌细节,能够很好的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④提出了一种细节可控的地形交互改造算法
地震灾害往往引起大量的地表变形,如地裂缝、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对这些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形现象进行有效表达对于地震应急分析具有现实意义。然而由于震后灾区高精度地形数据的获取难度大、成本高,基于真实数据来表达显得异常困难,因此提出在充分利用高清遥感影像/实拍照片提供的地貌信息为参考,以交互改造地形的方式近似模拟震后特定灾害点的地表形态。而现有的地形绘制算法多为静态地形,对实时表达地表变形无能为力。鉴于此,对地形实时交互改造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细节可控的地形交互改造算法,利用GPU着色器完成地形改造任务,并采用“乒乓”算法和批处理实现等方法优化了地形刷的执行效率和改造效果,此外,引入多重分形算法对改造地形的高度值产生可控随机扰动,以满足复杂地表形态表达的需求,为三维灾情场景中细节形态的表达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⑤研究了地震灾情动态标绘体系的构建
提出以三维动态标绘的方式实现地震灾情信息的图形化、符号化展示,研究地震灾情动态标绘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地震灾情动态标绘体系的层次框架,将整个体系分为几何层、单元层和语义表现层,针对几何层中标绘符号几何模型的构建和标绘符号与地形的匹配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解决,面向地震灾情信息的空间/时态语义对标绘技术进行了应用扩展,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三维度量、多维联动以及动态模拟等技术手段,完成了各类灾情信息的有效表达。
|
|
|
|
1 |
雍学善,余建平,石兰亭;一种三维高精度储层参数反演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年06期 |
2 |
彭力,刘金国;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在钱家营矿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1997年S1期 |
3 |
王丽彪,任家骏,吴风林,王繁生,刘英;三维弹性接触问题边界元法的研究[J];山西机械;2001年01期 |
4 |
田宜平,李伟忠,何珍文;数字城市中三维数字社区的解决方案[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年01期 |
5 |
吕敬慈,雍克岚;化石燃料的非线性可变角扫描荧光特征光谱[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年04期 |
6 |
刘卫群,黄颖青,吴长春;满足PTC的三维非协调形函数的显式处理[J];计算力学学报;1998年03期 |
7 |
曾海容,宋惠珍;利用三维有限单元格林函数反演1989年Loma Prieta地震的震源机制[J];地震学报;1999年03期 |
8 |
曹彦章,郑万仲;GPS三维联合平差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9年04期 |
9 |
Tatum M.Sheffied
,程晓东
,吴川;地质体可视化解释:三维体的颜色[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9年06期 |
10 |
杨化超,杨国东;三维地面模型的可视化研究[J];世界地质;2001年04期 |
11 |
张修忠,王光谦;浅水流动及输运三维数学模型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02年07期 |
12 |
徐继生,邹玉华;时变三维电离层层析成像重建公式[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4期 |
13 |
刘金平,张向君,董建平,朱建伟;波动方程显式短算子三维正演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
14 |
何剑;;《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J];统计教育;2007年02期 |
15 |
滕艳敏;;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在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和优化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地名;2007年04期 |
16 |
邵明省;马传琦;;利用MATLAB绘制电信课程中的信号波形图[J];民营科技;2007年09期 |
17 |
张佳佳;;浅谈虚拟人在3D游戏中的仿真实现[J];科技资讯;2010年02期 |
18 |
陈必远,金胜汶,马在田;反偏移法三维波动方程正演[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年01期 |
19 |
顾先觉;SX地区二维地震资料重新解释的方法及地质成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年S2期 |
20 |
王有新,张关泉;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及其并行实现[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