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场域中学困生“缺场”现象及介入策略研究
【摘要】:长久以来,学习困境的中学生身在心不在即“缺场”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的若干理论流派进行了原因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干预措施。但干预效果并不明显,学困生的“缺场”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通过文献综述,笔者发现以往的研究均是在问题视角下开展的,原因的探讨也只着重从学困生本身寻找而忽视了其他的主体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尝试以“优势”视角作为出发点,以布迪厄的场域、资本与惯习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为理论研究基础,从动态的关系角度来探讨学困生“缺场”的原因及背后隐含的深刻含义。本文以学困生选择在场而没有缺场、学困生在场但又“缺场”的原因探讨为主线,既从学困生自身出发也探讨了与他有密切关系的教师、同学以及家长对他的影响,既从进入课堂场域,也从处于课堂场域以及“退出”课堂场域的整个动态过程进行了探讨,既发掘了了学困生“缺场”的原因,也解读了其背后的意义。最后,笔者本着优势视角,从学困生的利益出发对他们的“缺场”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本研究对试图从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角度,以场域资本惯习理论为基础,对学困生的“缺场”现象解读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学困生“缺场”的改变和成绩的提高提供可能,为引导学困生其他方面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从而促进了学困生的顺利成长。从专业建设方面来看,笔者基于前人的教训,更进一步对布迪厄的场域、资本、惯习理论介入我国课堂场域下学习困境的中学生的必要性与适用性以及其推广意义和价值做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