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农业环境效应及其方略
【摘要】:研究区康保县位于河北省坝上高原,属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是京津冀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自2000年以来,该县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有了明显的变化,对当地及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直接的影响。
本文在从宏观综合考察与微观监测与测定两个层面,分析综合经过10多年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所产生的农业环境效应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方略。全文主要内容如下:一、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和多次实地考察,走访调研等,对其自然、经济和社会基本概况做了阐述,分析了当地生态地理系统的退化机制,并指出当地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谢高地等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和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对康保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包括生态系统生产力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及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强度评价等。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进而产生环境效应。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初期与生态环境建设10多年后的土壤养分、水分、风蚀状况的实地监测与分析,并与气候、植被、生物的变化和水土保持效果的定性分析相结合,得出生态环境建设前后生态环境建设变化及影响。三、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 isal, PRA)的半结构访谈法(Semi-structured Interview),通过与政府部门人员及农户群众的直接接触,获得可靠的实际情况,结合生态环境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生态环境建设方略及分区生态环境建设途径。
本文研究结论为:①生态退化背景条件是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驱动因素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根源是当地人口激增与贫困。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该县生态系统气候生产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1996-2012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最多,林地、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最多;生态系统总价值对当地的贡献由大到小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园地;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强度相对较高的有耕地、林地和草地。③生态环境建设的农业环境效应方面,草地、灌木林地对土壤养分、含水量的保持具有明显的效果,牧草地是当地最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草灌结合是治理当地生态环境的最好模式;林草地面积及盖度的增加,减少了土壤风蚀量、大风日数及扬沙天气,改善了当地气候。总之,通过近10余年的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