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遗民画家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
“明遗民画家”,是明代灭亡后仍存活于清朝,但心存故国,不与统治者合作的一批画家。他们人数众多,成就辉煌,目前对他们的研究文字不少,但是,所涉及到的多为个别著名画家的身世或名作的介绍,深入研究甲申以后的动荡给画坛所带来的波澜及变更、所引起的心灵痛苦及矛盾、所波及的画家范围之广阔方面的内容却很少。且“明遗民画家”的概念运用比较混乱,甚至发生错误。
本文在确定了衡定明遗民画家的标准之后,收入画家143人,制作了一张行状列表。由表可见他们的分布、生卒、出处等特征。明遗民画家字号繁多,而且清初纷纷改字更号或者另添别号者很多,在中国美术史上堪称一大奇观。讨论明遗民画家的字号的变更,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国家、社会、家族或者其本人思想中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他们对故国的怀恋和对生死的选择与思考。
处于易代之际的遗民,其交游显示出特别的谨慎。他们的交游是有顾忌的,选择隐居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减少抛投露面的机会,尽量使社会关系及交游简单化。
但他们并非完全封闭,他们之间或有世交、或相慕名、或诗词唱答、或书画相赠,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以同伴为榜样,排斥仕进,形成一个遗民圈子。在明清之际短时期内就有“海内三遗民”、“吴中三高士”、“归奇顾怪”、“岭南三家”、“北田五子”、“易堂九子”、“金陵八家”等各种以遗民身份为特征的团体出现,其他结诗社、作雅集者更难尽数。
明遗民画家中不少人诗名比画名要盛,他们的诗常被辑入当时的诗歌总集或诗话中,诗文中反映出了很明显的遗民情结,一些词汇和典故在明遗民诗中出现频繁,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遗民词汇。
明遗民画家在其遗民时期往往是绘画艺术创作的旺盛期。其遗民倾向首先表现在题材上,画家理想中的历史人物作为榜样出现在绘画作品中,但是,在遗民画家中,能够通过绘画题材直接表达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拜的画家为数甚少。且一些遗民画家的诗文中经常出现的遗民之志和理想人物在绘画中不曾出现。这反映出一部分遗民画家的遗民情结仅仅用绘画不能表达清楚或者不够得心应手。
明遗民画家在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建设上,较之其他时代的文人画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群体将文人画推向又一高峰。但是他们试图以诗文补充绘画语言的贫乏,其结果却造成诗愈感人,愈夺画色,还造成绘画的依赖性。遗民诗普遍存在着以诗存史的观念,以“诗史”杜甫为源头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为诗歌补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较早时期的绘画也强调记载历史,辅助政治。但明遗民画中所谓的现实主义还是非常隐晦的,使以画存史显得苍白。
明遗民画家的风格多姿多彩,故笔者没有用“明遗民画派”一词。美术史家常用的“感情激越、风格奇恣”,远远不能概括明遗民画家的整体风格。对遗民画家绘画风格的以偏概全,只能造成对明遗民绘画总体风格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