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重力场模型(EGM96)三维可视化
【摘要】:随着现代重力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航空重力测量技术的改进和完善以及新一代卫星重力测量计划的实现,人类获取的重力场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全球和局部重力场模型的准确度和分辨率取得了重大突破。地球重力场模型数据所表达的是一个三维空间实体,而目前对重力场模型的表达还停留在数学公式或者简单的二维等值线图的水平上,模型数据可视化与理论研究没有同步。因此,将飞速发展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与之结合,是地球重力场理论研究发展的需要,同时它也是构建数字地球的基础。
本研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并实现了地球重力场模型(EGM96)三维可视化系统软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数据分析,不依靠任何GIS平台,设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模块,建立单机VR环境和双机双投VR环境的真三维软件系统。
2.系统底层使用C/C++源码开发,三维图形接口遵循OpenGL标准,实现功能模块所设计的功能。该部分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1)采用将极区与其他地区分开建模的思想,便于顶点法向量计算和程序实现;2)动态改变大地水准面差距与地球半径的比值,改善了地球形状的三维表达效果;3)结合地图投影变换的原理,建立地球椭球点与纹理坐标的对应关系,丰富了计算机图形学中只有圆柱面映射和球面映射的纹理映射算法,提高了纹理映射的精度;4)结合数据分块和按视点距离对规则网格进行分层,并对每层数据隔行采样的方法,实现多分变率模型数据的实时显示。
|
|
|
|
1 |
陈庆华,邢立新,李百寿,阮建武,李健;可视化技术在地质景观演化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S1期 |
2 |
刘东海;崔广涛;彭文怀;;虚拟高坝泄洪挑流运动的建模与实现[J];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09期 |
3 |
陈靓;路海涛;谢庆胜;刘世靖;叶峰;;基于3D GIS和RS的安徽省地震监测台网电子沙盘制作的实现[J];西北地震学报;2010年04期 |
4 |
张力猛,何秉宇,张永福;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及其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5 |
付帅;城市三维景观建模技术比较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3年04期 |
6 |
张文春;张涛;李伟东;董伟志;;基于VRML的道路三维虚拟景观构建[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7 |
范晓强,徐家云,白立新,张一云;计算物理中物体几何描述的一种三维可视化检验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8 |
奚大平,江文萍;数字地图的三维可视化研究及其若干应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9 |
王永君,龚健雅;基于RDBMS的海量数字高程模型系统[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3年06期 |
10 |
吴志勤,王赟,李育芳,冯臣,卜小平;Linux下基于OpenGL的地震数据三维可视化实现[J];煤炭工程;2004年03期 |
11 |
朱强;武洪涛;张震宇;万刚;郝利民;;组件式三维GIS技术及应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2期 |
12 |
苏幸;黄临平;郑盛贵;胡小红;;Grid构建算法研究及OpenGL下三维可视化[J];科技广场;2006年04期 |
13 |
龙真青;王斌儒;;城市地下管线数据管理及三维可视化[J];江西测绘;2006年03期 |
14 |
孙红梅;贾瑞生;王萍;;基于钻孔数据的地层三维可视化改进算法[J];测绘科学;2008年03期 |
15 |
姚顽强;;矿山开采沉陷GIS三维可视化基础构建[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16 |
何小兵;刘红岐;刘伟;杨美锦;;基于OpenGL的三维井眼轨迹可视化研究[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6期 |
17 |
张敏;张立晶;袁淑芬;傅玉;张阳;;可视化地层模型信息系统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中的应用[J];吉林地质;2010年02期 |
18 |
张海龙;;基于ArcView GIS的沉降观测数据三维分析研究[J];城市地质;2010年03期 |
19 |
郭庆山;于楷;殷鹏莲;;Google SketchUp在GIS三维可视化中的研究[J];城市勘测;2010年06期 |
20 |
文小岳;王振兴;周文斌;孙国庆;;三维地籍数据模型及可视化研究进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