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残疾运动员目标定向、完美主义和运动成绩的关系
【摘要】:
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工具的修编,通过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内部一致性系数分析,对自编《运动情境中的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和修编《运动领域完美主义量表》的信效度进行了考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效测量工具。第二部分是通过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对成就目标定向、完美主义和运动成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上海、广州等集训地的601名特奥会运动员为被试,其中男302人、女299人,年龄范围为11—37岁,运动项目涉及田径、体操、举重、皮划艇、龙舟、手球、板球、保龄球等。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
1、自编的《运动情境中的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包括成绩趋近目标定向、成绩回避目标定向、掌握趋近目标定向和掌握回避目标定向四个维度,项目数分别为6、3、8、3。该量表各分量表的信效度指标良好,可以用于后续研究。
2、Pintrich(Pintrich,2000)提出的成就目标定向的四维结构(包括成绩趋近、成绩回避、掌握趋近、掌握回避)在智力残疾运动领域是存在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智力残疾运动员目标定向、完美主义在性别、运动项目上均不呈现显著差异。
4、智力残疾运动员的掌握趋近目标定向和追求完美对运动成绩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
5、智力残疾运动员的成绩回避目标定向、掌握回避目标定向和对不完美的消极反应都对运动成绩有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
6、智力残疾运动员的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和掌握趋近目标定向都通过追求完美间接预测运动成绩,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和掌握趋近目标定向对追求完美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7、智力残疾运动员的成绩趋近目标定向、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和掌握回避目标定向都通过对不完美的消极反应间接预测运动成绩,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和掌握回避目标定向对消极反应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对消极反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
|
|
|
1 |
李雪;;目标定向的结构及其测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
2 |
赵颖;张丽彤;汪品淳;;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7期 |
3 |
邬静芬;浅谈目标定向教学[J];江西教育;2001年11期 |
4 |
王雁飞,方俐洛,凌文辁;关于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研究的综述[J];心理科学;2001年01期 |
5 |
王雁飞,方俐洛,凌文辁;成就目标定向与社会认知的关系[J];心理学动态;2001年03期 |
6 |
孟慧,倪婕;目标定向与反馈寻求及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年04期 |
7 |
鲁志鲲,张文海;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研究进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
8 |
齐越,方平,张雅君,王永萍;目标定向和任务价值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
9 |
汪玲;;中学生目标定向、创造性个性及两者关系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
10 |
赵春黎;赵世萍;周红梅;;新疆维、哈、汉儿童成就目标定向特点比较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
11 |
史振;宋其振;张建华;南丁丁;;上海体育学院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特征的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8期 |
12 |
孙延林,李实,陈桂岭;目标定向对体育课中学生动机模式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13 |
王雁飞;关于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的综述[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
14 |
王丽君;;河南省中学生认知干扰、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
15 |
王雁飞,凌文辁,朱瑜;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中介变量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2期 |
16 |
李伟健,李锋盈;目标定向与进步反馈对优差生写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
17 |
韩翼;;工作绩效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目标定向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8年01期 |
18 |
汪玲;方平;鲁蕊;;目标定向对创造性个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年01期 |
19 |
刘建华,刘星亮;目标定向在体操技术动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20 |
雷雳,汪玲,Tanja CULJAK;目标定向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