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叶树生斑痣盘菌分子系统学研究
【摘要】:
斑痣盘菌目成员在生物学上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其寄主范围很广,包括裸子、被子及蕨类植物,它涉及的寄主植物多达58科,是世界菌物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目成员的真菌系统学研究历史悠久且错综复杂,国内外关于斑痣盘菌目及相关类群的分子系统进化研究才刚刚起步。本试验通过DNA提取,PCR扩增,序列测定等步骤,共获得62个28S-rDNA序列和17个ITS序列,分别对28S-rDNA序列,ITS序列以及28Sr-DNA与ITS的联合序列进行分析,利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两种建树方法对针叶树生斑痣盘菌及其相关种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以贝叶斯演绎法中的后验概率值(PP)和自展法(bootstrap)评估和分析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具体结论如下:
1、传统的斑痣盘菌目成员Naemacyclus sp.526c和Cyclaneusma minus 45与柔膜菌目亲缘关系更近,而形态学属于柔膜菌目的地锤菌科(Cudoniaceae)成员,Cudonia lutea,cudonia circinans,Cudonia sichuanensis,Spathularia flavida与斑痣盘菌目亲缘关系更近。这也与Gernandt et al.(2001)对18S-rDNA序列分析以及Hou(2004)对28S-rDNA序列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一致。
2、针叶树生斑痣盘菌形成一个大的进化支,而生长在阔叶树上的斑痣盘菌虽然在系统树中能够聚集到一起,但未能与针叶树生斑痣盘菌形成的分支完全分开;生长于针叶树不同部位的斑痣盘菌也形成不同的进化分支。
3、根据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的系统树与根据形态学方法所建立的分类系统有所不同,形态上属于不同种、属或更高级分类单元的成员在本试验所构建的系统树中却能聚集到一起。这可能是由于形态学分类标准存在一些人为因素,两种分类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也有所区别。如本试验所构建的ITS系统树中,Meloderma desmazieriAF203470,Meloderma desmazieri AF426056,Elytroderma deformans AF203469等种在Lophodermium属成员所形成的进化支中。因此形态学的一些分类标准,如子囊果在寄主组织中的埋生位置,子囊、子囊孢子的形状等单一因子做为属的分类特征并不合适。
4、对28S-rDNA序列、ITS序列以及28S-rDNA序列与ITS序列的联合序列进行分析构建的系统树基本一致,而且部分分支得到很高的bootstrap值和后验概率值支持,但很多进化支依然没有得到解决,PP和bootstrap值相对较低,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建议联合使用RPB2,mtSSU等基因序列进行多基因序列分析。
|
|
|
|
1 |
黄海;王安仙;刘杨;张筠源;何顺志;;贵州地区蜘蛛抱蛋属植物ITS1区序列分析及其亲缘关系研究[J];贵州科学;2010年02期 |
2 |
张代臻;唐伯平;张华彬;裴军;;中华豆蟹与太平大眼蟹ITS区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
3 |
严寒静;房志坚;余世孝;;不同种源何首乌的ITS序列分析及其亲缘关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05期 |
4 |
张文驹,瞿礼嘉,高巍,顾红雅,陈章良,陈家宽;用ITS序列确定小麦B基因组的可能供体间的关系[J];植物分类学报;1999年05期 |
5 |
戴波,顾红雅,瞿礼嘉,虞泓;韭不同倍性及其非整倍体的ITS序列变异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3年04期 |
6 |
曹杰;张志国;刘弟;李飞;程霞;张蕴;王辉;常亚军;李宗菊;;滇藏地区8种鹅膏菌的ITS序列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7 |
王玲;卓丽环;;基于ITS序列的鸢尾属植物部分种的系统分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8 |
熊涛;肖满;曾哲灵;万冬满;;松乳菇组织分离菌株的rDNA ITS序列分子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04期 |
9 |
袁璟;洪宇植;张小青;肖亚中;;一株新的木素过氧化物酶产生菌的分离和鉴定[J];生物技术通讯;2007年06期 |
10 |
曲凌云;田黎;孙修勤;;利用ITS核酸序列分析鉴定海洋青霉菌[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
11 |
赵杏利;邓晖;牛永春;;一种狗尾草病原真菌的鉴定及菌株致病性研究[J];菌物学报;2010年02期 |
12 |
周涛;黄璐琦;崔光红;江维克;王敏;;栝楼属基于核糖体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J];植物研究;2010年05期 |
13 |
史全良;卜复鸣;韩梅;;地衣中共生念珠藻多拷贝序列的初步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4 |
王伟;许政螘;宋任涛;;利用ITS序列对两个盐藻株的分子鉴定[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5 |
郭芳;李钟庆;;四种红曲菌各自固有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性[J];微生物学杂志;2007年01期 |
16 |
张志翔;林善枝;薛娴;;利用ITS系列探讨谷精草属5个种的系统发育[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17 |
康云,张明理,陈之端;基于ITS序列对中国簇毛黄耆亚属(黄耆属)系统学问题的初步研究(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3年02期 |
18 |
李建伏;郭茂祖;;系统发生树构建技术综述[J];电子学报;2006年11期 |
19 |
张利;周永红;丁春邦;杨瑞武;凡星;;基于ITS序列分析仲彬草属植物的亲缘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03期 |
20 |
崔光芬;吴丽芳;吴学尉;张艺萍;王继华;;基于ITS序列分析豹子花属与5种百合的亲缘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