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外国劳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自1967年8月8日成立以来,成员国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一直未能消除,工作薪酬和就业机会的巨大差距使区域内部的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东南亚地区的外国劳工通常来自较不发达的国家,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集中在种植业、建筑业、家政服务业等基础行业。外国劳工为当地提供了劳动力供给,为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各成员国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不尽协调,外国劳工在东道国获得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
东盟普遍重视外国劳工的控制和监管。然而,非法入境劳工、低技能劳工和临时劳工问题依然是各成员国面临的普遍问题。法律和政策壁垒阻碍了外国劳工获得充分的社会保障。通常,目的地国的社会保障系统只面向当地的公民或者永久居留者,不允许临时居留或者无证居留的外国劳工申请。由于工作签证办理困难、工作地点分散且立案难以取证,外国家政工人是人权最容易受到侵犯的弱势群体。外国劳工的自由结社权在目的地国也常受到限制,难以获得非政府组织或者劳工组织的援助。
外国劳工的保障问题对东盟一体化的目标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劳工组织、欧盟在外国劳工的社会保障方面已经有了成熟经验,如社会福利的可转移性。这些经验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达成一体化的长远目标,东盟需要解决外国劳工保障的长期战略政策,建立完善的区域性合作框架,并吸收欧盟的成熟经验。
本文的主要框架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中外文献综述。第二章是东盟劳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东盟外国劳工的自由流动、劳工主要来源和流动的原因。该章还涵盖了东盟在区域、国家和政府层面对外国劳工的主要政策与法规,并对出现劳工保障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是国别比较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外国劳工社会保障政策的案例分析及法律评估。第四章是社会保障法律评析,主要包括法规政策的评析、劳工流动对东盟法律一体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保障法律的经验。第五章是结论与建议,该章对整个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