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关系中的礼貌
【摘要】:本论文的核心是文化概念、交际概念以及文化相遇中人的交际行为。这些概念是跨文化理解和合作的基础,因而在跨文化日耳曼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小说《中国代表团》。该小说的作者为中国作家罗令源,并于2007年发表。本论文分析了该小说中一些重要的互动场景,这些互动场景在参与交际者中起到重要的关联作用。鉴于文学作为工具用于文化反省的极大潜力,在本论文的框架中进行了小说分析。文学不仅对跨文化领域的相遇和经历有所贡献,也呈现了一种文化财富,因为它将经验和知识作为集体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代代相传。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一些可能的文化理解方法:其中,文化被视为导向系统,影响着某个文化圈子内的人类的感知、思考以及行为。通过对不同文化理解方式的对比,确定了各个文化的所有文化价值的系统性关联。接着,本论文探讨了礼貌:不仅是在通常意义上作为跨越了文化的实践以及社会关系的基础,而且尤其是在中国文化的情境中。礼貌原则上指的是某种行为方式,其不仅正面的激励互动伙伴,尤其在中国文化中,礼貌还有着维护交际伙伴之间关系的作用。当违反了特定的文化标准时,礼貌作为"润滑剂"来缓和被违反的文化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能力被视为扫除跨文化冲突和误解的工具。而跨文化冲突和误解可以基于交际伙伴不同的期待和行为方式产生。跨文化能力包含不同的能力,这些能力都能够帮助解释跨文化相遇情景中的行为以及成功的应对这些情景。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运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访谈提纲有两个基础来源,其理论基础为JurgenBolten教授和潘亚玲教授的跨文化模型的结合,其实证基础为笔者与接受采访的德国教师的中国学生的谈话。由此,中国视角也在访问提纲中得到了体现。值得注意的是,依据文化空间一个文化特有的能力认同是显而易见的。一种在某个文化情境中被称为有能力的行为,在另一个文化空间中可能并不能发挥同样的作用。跨文化能力一方面被视为文化特有的因素。另一方面一些部分能力是超越文化的,这是通过将该部分能力视为社会行为的前提而实现的。该部分能力包括一种普遍的社会能力,其定义了一种能够和其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同时其本质上等同于礼貌。在这种情况下,本论文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跨文化能力及其各自的部分能力(首先涉及的是普遍社会能力)是否是可以习得的。开放的、乐于学习的态度,作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一般情况下通过有礼貌的行为得以体现。由此,本研究的兴趣为查明是否礼貌的行为能够减少习得文化特有的跨文化能力时的困难。为此,小说中呈现的跨文化冲突案例的基于对话伙伴的互动以及对他们和来自异文化的人交往方式的观察的关联具有重要性。对这些交往情景进行了三个层面的研究,即个人层面、群组层面和文化层面。本研究的目标为,查明是否礼貌能够作为跨文化误解的冲突解决因素使用。为此,本研究试图将普遍的心理学核心和超越文化的特征等同,这些特征标识着礼貌的行为是超越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