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人称代词研究
【摘要】:《世说新语》一书,叙事接近口语,基本上真实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面貌,语料价值很高,在汉语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通过对《世说新语》中人称代词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称代词的基本面貌,以及人称代词由上古向中古演变的一些特点。
本文所说的人称代词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其中第三人称代词限定于对第一身和第二身之外的第三者(仅指人)的称代。
本文逐一考察了《世说新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予”、“身”、“朕”、“阿”;第二人称代词“汝”、“尔”;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伊”、“己”的语法功能与语义特点,并且对照周法高先生《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与上古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做了比较。
通过研究我们得知,《世说新语》中的人称代词与上古人称代词相比较,体系大致相同,但是在句法功能的方面有所突破,产生了新的成分。
第一人称代词中,“我”、“吾”的区别界限开始模糊,都由单复数皆可转变为只指单数,其中“吾”字的用法依然大致遵守传统的语法规则,而“我”在用法与数量上都有所扩张,有取代其他第一人称代词的趋势。新的第一人称代词“身”出现。
第二人称代词,由上古的“汝”、“尔”、“若”、“戎”、“乃”、“而”等逐渐统一为“尔”、“汝”两字,并且由单纯地表第二人称转化为多用于尊长对卑幼的称呼,带有亲昵的感情色彩。
第三人称代词中,“之”和“其”基本延续了上古的用法,但是“其”开始作句子主语,并且新的第三人称代词“伊”、“己”出现,分别由指示代词、反身代词转化而来。
这些都表明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词系统处于逐渐整合与完备过程中。旧的人称代词使用范围的扩大以及新的人称代词的产生,都是符合历史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