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养老保险体制:困境与改革
【摘要】: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其养老保险制度自建立以来,
己有100多年的历史。养老保险与其它保险相配合,构筑起德国从摇篮到墓地的
社会保障体系。德国养老保障主要有三种形式: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
险和私人补充保障。其中,法定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障中一直占据最为重要的比例。
在整个养老金的支付中,法定养老保险的比重平均为85%,个人的自我保障占
10%,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只占养老保障的5%。
按照德国社会保障法典中的相关规定,德国的法定养老保险不实行个人账户
积累制度,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收统支,现收现支制度。养老保险金的来源,
主要是投保者及其所在的企业交纳的保险金,小部分来自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
德国养老保险机构支付的养老金有三种:达到退休年龄的“正常养老金”、丧失
就业能力情况下的“伤病养老金”和死亡情况下的“遗属养老金”。其支付养老
金的计算方法十分复杂,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投保者自投保以来的每年收
入,投保年限,投保年增长率;所有投保人年平均收入;所有在职职工的年平均
收入。只有当投保人参加保险达到一定期限以后,才有权享受养老保险机构的服
务。德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多交费,多受益”的原则。在职时交保险费越多,
退休后领取养老金也越多。德国的养老保险对德国这样一个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
家来说,在保障社会安定,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德国,
正在工作的人缴纳保险费,来支付退休老人的养老金。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德国
的养老保险体系已入不敷出。上一世纪德国就开展过若干次改革,但力度均有限。
目前德国人每月缴纳的养老保险总额为160亿欧元,为了支付养老金,联邦政府
每年还要拿出729亿欧元来补贴。过高的福利超过了德国国民经济所能负担的限
度,再一次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但怎么改,如何在保障老年人的切身利益的同时
也保障国家的利益,这对德国政府和百姓来说都是一场考验。
本文在剖析了德国养老金制度的结构后,重点对德国养老保险体制所面临的
挑战进行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影响因素:
●德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造成德国法定养老保险的潜在缴费者减少。
●德国目前严重的失业问题使法定养老保险流失了越来越多的缴费者。
●正常的雇佣关系日益被其他雇佣形式所取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法定养
老保险的资金来源。
●青年人培训时间的延长和学徒岗位及工作岗位的缺少导致有缴费义务的工
WP=4
作时间的减少。
●人口寿命的增长延长了养老金领取期限。
以上几点问题对德国养老保险产生了减收增支的双重不利影响。动摇了德国
养老保险的发展基础,使代际协议难以为继,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国际竞争能力
严重受损。
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的重大变化,德国政府在2001年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
了重大改革。然而,这次改革的最终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尽管各主要
政党与工会在是否进行改革上意见是一致的,但就改革的具体问题却存在很大的
差异。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德国各主要政党与工会的改革要求,认为2001养老保
险改革是德国主要政治力量从大局出发相互妥协的结果。
文中在介绍2001养老保险改革的目的、主要内容及相应反响的基础上从个人
角度对这次改革的意义进行了总结。笔者认为:通过2001养老保险改革,德国
养老保险体制由主要以法定养老保险为主支柱的较单一的方式,走上了多支柱化、
的道路,这也是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在解决各自养老保险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在降
低法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水平的同时,德政府促进了以资本积累制为核心的企业
养老保险及私人养老保险。目的在于将后两者由现在的补充地位逐步提升到与法
定养老保险相近的支柱地位。德国2001养老保险改革确定了德国养老保险体制
的未来发展方向,单从这一点而言,2001养老保险改革就已经在德国社会改革
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这场改革主要是基于在计划经济体制
下建立起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要求的现实。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首先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和完
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与此同时,吸取外国经验,
借鉴他国得失对我们来说也不无裨益。希望我的论文能给我国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些对中国社保改革有益的经验及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