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流通产业组织研究
【摘要】:
我国图书流通业市场绩效低下,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一是体制性因素对有效竞争的制约,二是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行为不规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图书流通市场地域分隔的局面,流通主体没有完全市场化,市场结构呈现垄断与过度分散性竞争并存,图书库存册数逐年递增,书业利润低,国民阅读率低,信息化和现代化程度不高,市场绩效难以提高。
研究我国图书流通产业组织的意义在于,试图发现图书流通市场绩效与结构、行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及其传导机制是怎样的,从而揭示其中的内在机制和发展的规律性。然而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针对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因此,为了适合我国的国情,本文加入了体制性因素,拓展了传统的SCP框架,形成了“体制性因素-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框架作为分析工具,力求全面地将我国图书流通产业组织问题诠释清楚。
本文以改革开放30年来的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历程为背景,在深入论述图书流通产业组织理论,系统地对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后,研究了我国图书流通产业组织的政策措施问题。文章认为,对于我国的转轨经济而言,市场和体制性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当把图书流通业的市场绩效问题放在市场和体制性因素组成的两维空间内进行考察时,可以看出,体制性因素、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共同影响着市场绩效,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图书流通业的市场绩效,应该注重体制改革,同时调整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图书流通产业组织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