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吸收与重塑《图伦加利拉交响曲》创作技法研究
【摘要】:《图伦加利拉交响曲》在梅西安毕生的创作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库赛维茨基基金会的委约,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于1947年开始创作,历时两年并经过三个创作阶段才得以最终完成。作品被分为十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独立的标题,其演奏效果令人联想起视觉的艺术,千变万化的织体形态令听者耳目一新。作品表现了生与死,爱与忧伤和彷徨总是连在一起,欲望与现实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根据作品的复杂性,本文从主题设置、音乐素材的吸收、色块运动、数控技巧、以及曲式结构几个方面对整部作品进行分析,最后延伸到美学意义,并得出其核心的思维方式,即多元化的吸收与重塑。首先,整部作品的主题数量庞大,梅西安在不同风格和“质地”的主题中同时结合了循环、延展、拼贴与象征的思维,与传统交响曲的主题设置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最终在多个乐章中形成了以欢悦主题、死亡主题和爱情主题为主线的贯穿,体现了梅西安以潜意识的方式将主题的象征意义联系起来的特征。形态各异的主题在不同程度上都体现了某种和声中心,包括自然大调主和弦、十二音“模式”下的单一中心音、三全音中心、依附性的二重或多重中心、对比性的二重中心等等。一些主题在不同调式的形态下体现了共同中心音的特征,一定程度继承了传统和声运动中利用共同音转调的思维。其次,梅西安的音乐语言向来受到不同音乐元素的影响,这部交响曲更是如此,不同音乐元素的影响达到了极为多元化的程度。本文通过分析找出了这些来源,包括佳美兰音乐、蓝调音乐、西非音乐、印度音乐、印第安人音乐等不同地域的风格,也包括穆索尔斯基、格什温、拉威尔、德彪西、理查.斯特劳斯、瓦格纳、斯特拉文斯基等多位不同派别的作曲家的作品,甚至还有中世纪的素歌,以及向自然界“借”来的声音,包括鸟歌和钟声,它们通过有机的结合与重塑成为一个整体,服务于音乐内容。吸取这些音乐素材的过程中,梅西安从来不直接照搬,而是将它们赋予自己音乐语言的烙印之后再表现出来,数列时值的控制和整体化的色块设计是其中重要的技术。在曲式结构方面,梅西安在交响套曲的框架中融入了多种体裁的因素,尤其是协奏曲,显著地表现为末乐章的托卡塔与钢琴华彩段,此外,不同曲式结构的灵活运用也充分体现了作曲加的结构重塑能力。最终,作品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