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尔西的“单一音”探析
【摘要】:
贾钦多·歇尔西(Giacinto Scelsi 1905-1988)是20世纪意大利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他首创的“单一音”技法,使他被誉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创造力的作曲家之一”。
歇尔西的“单一音”是一种既区别于“音色旋律”,又不同于简约主义(minimalism)和“微复调”(micropolyphony)的音乐观念。它的特点是以“单一音符”的微分音化为主,并在各种从属支架结构中层层铺展开来;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深刻的内涵(哲学、宗教等方面),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变化和戏剧性张力。在情感色彩上,他的音乐还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在形式上打破了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普遍具有的精巧写作方式,而在内容上更为自由而浪漫;同时又不同于偶然音乐的随机方式,具有相对控制的内聚力。
为了集中探讨“单一音”,本文选取了歇尔西创作成熟期对“单一音”手法运用的最典型的代表作之一:《ANAHIT/pour violon sol o et 18instruments》(女神/为小提琴独奏与18件乐器)(1965)作为切入点,分析他在创作中的技术手法与风格特征,作为学习,并结合笔者本人创作实践进行参照思考,以期对“单一音”的经验有更多深入的理解,并试图探寻其创新价值和对我们创作的启发。
论文在第一章中首先以歇尔西一生创作的四个时期:初始阶段、探索阶段、成熟阶段、回归阶段,概要地介绍他生平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创作的总体特点。
在第二章中,文章重点从“单一音”形态所包含的三种技法思维:
单一音符、单一音调和单一音响,以及作品的旋律形态、和声形态、节
奏形态、结构形态和音色技法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对歇尔西的《ANAHIT》
进行较详尽的技术分析。
在第三章中,文章选取了与“单一音”思维接近或相似的几位20世
纪作曲家的某些作品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同时还以本文作者的作品:
《第一狂想诗-一为阿仇山的记忆》和交响诗篇《土楼回响》为例,在运
用我本人所设想的“单细胞”生成原则的初步实践中,对与歇尔西“单
一音”观念的异同关系所做的一些思考。
文章最后的结语归纳了“单一音”的创作特征及可能对我们创作实
践带来的启示,并指出了歇尔西“单一音”技法的内涵:以最小的材料
形式,负载极深层的思想、情感内涵与技术信息内涵,并围绕净化的材
料进行精密的技术处理,积极攀登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