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贫困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贫困是社会历史发展到现阶段以来的各种社会形态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的一种现象。是相对于富裕而言的、动态的概念。对象可以是个体主体,也可以是群体主体;内容可以指向物质,也可以指向精神。本文所述贫困特指物质上的稀缺,指云南少数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中与汉民族或非少数民族地区相比较而言,由于所占有的生产、生活资料不同而导致的物质财富上的差异。贫困问题属发展问题范畴。作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发展问题带全局性和主导性,而贫困的存在和消除,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反映到大学校园中也就表现出大学生群体中贫富不均的现象。高校贫困生问题存在已久,而且在实践中也确实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但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研究在我国尚未形成主势。因此,本文成果将对促进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起到抛砖引玉、填补空白的双重作用。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其中尤以少数民族贫困生问题为最。本文选取云南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作为研究对象,透过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贫困现象,揭示了云南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等发展滞后的本质。研究成果可以成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民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发展经济建设。对云南各民族人民脱贫致富、实现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解决
云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贫困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文章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结合云南民族大学贯彻落实国家相关
政策,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贫困问题的工作实践,坚持以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科
学、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以理论研究为
社会实践服务为原则,正确运用民族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科学
理论来探索云南民族经济发展问题。努力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真理应用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
实践当中,切实体现学用结合、理论创新的思想,努力实现用马克思
主义民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
文章从云南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以及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出发,客观全面地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
生经济贫困的成因。即: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山区经济发
展滞后的现实及国企改革改制进程中出现新的贫困群体的实际存在,
是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贫困的主要根源。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
会经济落后的现实,对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对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形成严重挑战。进而影响到云南与全国同步建设
小康社会的目标,影响到祖国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大局。
因此,帮助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帮助云南各族人民脱贫致富
奔小康,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经济贫困问题,具有极端的重
要性和紧迫性。
解决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贫困问题,必须有国家、社会、学
校、学生四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培养各民族建设
人才是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关注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进步
的标志;帮贫助困是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学生积极主动的应对
是战胜困难,走出困境的关键。只要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各尽其
责、齐心协力,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贫困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
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