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实践及对策研究

李彦  
【摘要】:本论文定位于我国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退耕还林(草)的理论基础上,在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退耕还林(草)的实践来验证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针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如退耕还林(草)中产权结构的调整、退耕经济活动中的生态移民问题及如何完善政策法律保障机制等)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全面推进进行了探讨。本论文还从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有关的方面,如建立较为完备的相关政策保障机制,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切实解决影响退耕还林(草)各项措施有效推进的阻碍因素,最终保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研究目标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和推进,逐步实现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的最佳,将国家、地方和群众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在结构上共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论述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小康的引路石。第二部分论述的是退耕还林(草)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从相关的经济学和法律基础的有关理论入手,对生态经济学与退耕还林(草)涉及到的法律制度在我国退耕还林(草)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是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区分布及特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地区生态资源状况等方面入手,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进行了总体分析,从各个层面上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描述,以求能够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第四部分论述的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及其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的关系问题,说明西部大开发不仅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退耕还林(草)创造了新的机遇、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退耕还林(草)工程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还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的有效保障。第五部分在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工程进行系统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建立 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制度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是从我国实施退 耕还林(草)试点工作最早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退 耕还林(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和推进实践来说明我国西部少数民 族地区退耕还林(草)的整体推进状况。第七部分论述的是与市场经 济的发展相适应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退耕还林(草)中的产权结构 问题,并提出从法律上保障民族地区退耕农牧民的收益处置权。第八 部分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中进行生态 移民工程的必要性及我国民族地区在生态移民方面的实践,说明生态 移民工程的实施和推进是解决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所面临的生态和生 存这一尖锐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退耕还林(草),对策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永雷;;浅谈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8年14期
2 岳宝良,苏智先,周平;四川省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学建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彭炳兰;关于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几个问题的探讨[J];青海农技推广;2002年01期
4 史清华,陈爱兰;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现状、问题及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02年04期
5 赵永贵 ,彭克敏 ,石银山;从西宁市看西部退耕还林[J];国土绿化;2000年04期
6 杨延强;;退耕还林经营管护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7年24期
7 孙建;;“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08期
8 杨繁;;加强退耕还林管理的研究[J];北京农业;2016年02期
9 张娟娟;;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综合效益评价[J];宁夏工程技术;2015年01期
10 赵晓飞;;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J];花卉;2020年06期
11 常春辉;;退耕还林管理的有效对策思考[J];花卉;2018年22期
12 刘彦玉;;有关加强退耕还林管理 提高退耕还林质量的探讨[J];河北农机;2014年06期
13 李国玲;;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与连片扶贫攻坚中农户增收措施探讨[J];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14 张丽华;刘新平;;基于农户调查退耕还林(草)意愿分析——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J];新疆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15 黄淑玲;周洪建;王静爱;王圆圆;;中国退耕还林(草)驱动力的多尺度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16 王旭明;张国芳;;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综合效益实证分析——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J];宁夏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17 李喜凤;;依法推进退耕还林之我见[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9年09期
18 柳俊才;;必须依法推进退耕还林[J];新疆林业;2008年06期
19 杨小兰;;巩固广西退耕还林成果的探索[J];广西林业;2008年06期
20 黄永青;;浅析退耕还林(草)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清亮;;强化管理提高质量 确保退耕还林持续健康发展[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2 霍建光;任元英;尚兴杰;;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探析[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3 张怀满;;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退耕还林工作[A];第十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4 姚清亮;李宗领;;河北省退耕还林实践与后续发展[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5 林士杰;刘原樟;朱红波;韩忠辉;马晓伟;;对吉林省退耕还林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后续工作的探讨[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6 毛陇萍;刘广振;;实施退耕还林 建设山川秀美的新陕西[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7 张勇;李有华;杜轶;;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8 吴志文;;对实施退耕还林(草)的问题与对策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张忠义;;发展优质苗木,保证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0 李元华;;种草先行是退耕还林的重要步骤[A];四川草业科技十年进展[C];2004年
11 ;实施退耕还林 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A];中国西南石山地区第四次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研讨会专辑[C];2002年
12 闫黎东;;合理退耕还林(草)建设良性生态环境[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3 村林;;科学退耕还林建设秀美山川[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4 曲格平;;退耕还林 利国利民[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5 张新时;;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 科学协调规划退耕还林[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6 李文华;;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退耕还林问题[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7 梁言顺;;退耕还林中的成绩、问题都应充分研究[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8 关凤峻;;应对退耕还林进行中期评估[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9 李青松;;如何正确看待退耕还林[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0 叶子;;肯定成绩 提出问题 研究对策——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在京召开[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彦;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实践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高海清;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3 柯水发;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姜恩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成六三;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6 房世波;“3S”技术在川西干旱河谷退耕还林(草)监测与生态还林决策中的应用——以甘孜州九龙县为例[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7 孔忠东;退耕还林工程效益与质量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肖庆业;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9 邢祥娟;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10 刘璞;退耕还林前后农户福祉状态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1 杨均华;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福利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
12 贾卫国;我国退耕还林政策持续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3 王同顺;洪雅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4 郭慧敏;区域森林生态建设贡献及补偿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5 东梅;退耕还林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6 喻永红;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7 贺文敏;退耕还林背景下陕北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变迁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18 丛巍巍;东北平原地区退耕还林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组成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19 李文忠;青海大通退耕还林配置模式与生态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0 邓蕾;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固持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曾鸣;不同年限退耕还林(草)效果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2 张丽华;基于农户调查的退耕还林(草)意愿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康;我国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贾润林;退耕还林(草)与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5 董耀;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6 马丽琼;我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法律规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7 宁恽营;我国退耕还林(草)补偿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高秀君;退耕还林(草)的理论与实践[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9 车莉蓉;退耕还林的政策效力与社会经济意义[D];四川大学;2007年
10 贺金红;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与粮食安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1 吴付英;我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2 余波;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13 武秀梅;赤峰市退耕还林(草)工程效果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14 何磊;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利益实现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5 张变华;偏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D];山西大学;2009年
16 袁妮;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减贫模式及其实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17 吴海燕;北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18 赵惠丹;3S技术在县域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19 罗国占;陕西省吴旗县退耕还林(草)生态恢复效果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0 梁书林;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姜玲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N];长治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万君;“实现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N];陕西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家华;退耕还林 招财进宝[N];乐山日报;2016年
4 记者 石鑫;今年我区计划退耕还林185万亩[N];新疆日报(汉);2016年
5 本报记者 朱邪;赴大方县调研退耕还林[N];贵州日报;2013年
6 记者 宝福民;兰州退耕还林15万亩[N];甘肃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林英  特邀嘉宾:国家林业局计资司负责人 姚昌恬;退耕还林(草)工程如何启动[N];光明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确保退耕还林工作健康推进[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9 记者 曹雪蓉;退耕还林 年减少水土流失800万吨[N];南充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孙振宇;绿意生辉 10年退耕还林94万亩[N];雅安日报;2010年
11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宋时飞;退耕还林的政策不会变[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12 记者 赵彤;民建甘肃省委呼吁退耕还林工作稳步推进[N];人民政协报;2005年
13 记者 曹林生;我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启动实施[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9年
14 本报记者 方弘 通讯员 阚丽梅;退耕还林:好了生态 富了万民[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15 聂学祥 汪礼君;我市退耕还林成效显著[N];商洛日报;2007年
16 张毓民 成爱军;清水退耕还林造福于民[N];天水日报;2007年
17 记者 赵春光;退耕还林是我市群众得实惠最多的项目[N];延安日报;2007年
18 通讯员 陈庆 陈文普;退耕还林带来农村新变化[N];安康日报;2006年
19 记者吴坤胜;内蒙古两年退耕还林(草)360多万亩[N];人民日报;2002年
20 记者 王明智;青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N];池州日报;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