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系名量词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类型学理论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通过汉藏语各语言名量词的比较,疏理汉藏语名量词的特点,描述不同语言名量词发达程度的不同类型,进而揭示制约名量词发达或不发达的机制,探讨名量词产生、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创新点有三:1、揭示了汉藏语名量词起源的历史层次;2、揭示了汉藏语名量词产生的动因、机制;3、揭示了反响型量词的独特地位及其既有语法化又有词汇化的演变过程。
汉藏语名量词的研究,过去多在个别语言和语族内展开,从整个汉藏语系的范围、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进行的比较,尚未有过。因此,本文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名量词演变的一些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汉藏语名量词研究的某些空白。这对深入认识汉藏语名量词的共时和历时特点,对名量词的类型学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
全文共20万余字,分为五章:
第一章 绪论。确定研究对象并说明研究的意义;简述汉语和非汉语名量词的研究概况;提出研究的难点和本文的创新点;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藏语名量词的两种类型。本文将汉藏语名量词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量词发达型,另一类是量词不发达型。并具体分析两大类型及其次类的不同特点。名量词在不同的语族、语支、语言的差异,以及相互异同的交叉状况,反映了名量词演变的不平衡性和发展阶段的差异,也反映了整个汉藏语系名量词发展的承接性和连续性。
第三章 名量词起源的历史层次。指出研究名量词的起源可以采取词源比较法和文献比较法两种不同的方法。词源比较法适合于藏缅语、壮侗语和苗瑶语。这三个语族名量词起源的层次大致是:先有非标准度量衡量词和集体量词,然后才有个体量词。个体量词中,反响型量词出现最早,是个体量词丰富发展的中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后才有性状量词、类别量词、通用量词。标准度量衡量词最晚产生。文献比较法适用于汉语。汉语名量词的起源及发展大致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