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文化视角的少数民族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并通过完善教育评价促进教育质量的实现。尽管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后简称“民族教育”)进展显著,但需要从数量的增长转向质量的全面提升,以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由于民族教育的后发性,在实践上,对民族教育的评价基本上沿用内地的评价模式;在理论上,对民族教育评价的研究总体极为薄弱,尤其是深入的专门探讨几乎是空白。本文以促进民族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基于和谐文化理念,从文化多样性这民族教育显著特点的视角,试图对民族教育评价进行专门的探索。显然,这种研究不仅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而且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可望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总体方法上,本研究针对民族教育发展文化多样性的特点,运用跨学科研究策略,尤其是文化人类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个案调查分析,以深入系统探讨建构文化适切性民族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结构有四个部分构成,一是理论篇,二是实践篇,三是理论建构与应用篇,四是结论与思考。共六章内容,各章要点如下:绪论,主要阐述选题原由和研究构思。在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当中,分析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质量状况,提出了评价是民族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建构民族教育质量评价观和评价体系是民族教育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阐明论文的研究设计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界定论文中涉及的“民族教育”、“文化”、“教育评价”、“教育质量评价”等与论文内容相关的主体性概念,为论文后面的论述和个案分析打好基础。
第二章必要性分析主要围绕从评价入手来研究民族教育质量提升,重点探讨目前我国民族教育质量提高与评价之间的必然关系。论文认为,当前我国民族教育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民族教育质量需要更进一步提高。从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经验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我国民族教育的质量发展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第三章论文提出我国民族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文化多样性,并且从多学科的视角充分分析和论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根据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和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的相互关系,提出在这样的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多元一体”国家里,民族教育质量发展应该体现文化多样性的观点。
第四章对当前民族教育评价形势有一简单概括和梳理,通过个案分析对民族学校教育评价(评估)与民族学校教育质量建设工作作出系统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当前民族教育评价的缺陷。
第五章在前四章的概念界定、理论阐述和在对西方经典教育评价理论的分析、多元文化教育观的辨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格局学说和“文化自觉”学说建构了文化适切的民族教育评价理念。本文认为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文化多样性视角。
第六章为文化适切的民族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本章对先前在我国运行比较权威“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模块”和“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模块指标分类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他们的缺陷和不足,根据文化适切理念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出民族教育质量评价模块指标体系。
第七章为论文的总结和概括。
综上所述,本文坚持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贡献:
其一,研究主题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即针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和民族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时期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个发展策略,这就是,需要革新评价模式,从而实现从数量的增长转向质量的全面提升和特色的突出。
其二,理论观点的创新性,即基于人类学提出的内生性发展理念,较为充分论述了民族教育质量提升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文化适切性民族教育评价理念。
其三,研究视角的本土化,即根据我国民族关系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与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不仅论述了西方经典教育评价范式的弊端,而且指出了目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中所盛行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观的局限,并进一步展示了如何运用我国学者提出的理论,尤其是费孝通先生等人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文化自觉理论,以分析我国民族教育评价何以为建设和谐文化作出贡献。
其四,学科建设的促进性,即本研究首次较为系统地专门论述了民族教育评价课题,可望促进民族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