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民族地区发展区域经济的法律思考
【摘要】:
武陵地区是指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边区。湘鄂渝黔边区是我国历史上重点扶贫开发的地区之一,现在又位于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这一地区其以神奇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名胜古迹为基本特征,该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地缘关系密切,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方面都具有较强同一性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然而,由于行政界限的分割,导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严重,造成地方经济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给边区整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目前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尚处于半开发或待开发状态。因此,本文认为,武陵地区应该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道路,资源共享,获得成本优势;市场互利,做大产品市场;环境共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整体实力,实现全局共赢。共享性、外部性、互补性、公共性是边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本论文分为导论、结语和四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并对论文的主要观点、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归纳。
第一章“武陵地区的历史和地域范围”,通过介绍“武陵地区”的地理概念、范围以及武陵地区各组成地方在历史上的紧密联系,阐明了本文将“武陵地区”这一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通过对比如今的武陵地区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经济关联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引出本文的主要论点——加强武陵地区经济文化合作,发展区域合作经济。
第二章“构建武陵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要阐明了:构建武陵经济文化旅游圈是区域合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武陵地区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该地区加强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还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建立武陵经济文化旅游圈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这一地区有相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已形成初步共识和愿望,近几年来基础设施的改善为该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便利。
第三章“构建武陵经济文化圈的对策”。武陵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表现为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按照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边区必须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经济合作,协同发展。而就武陵地区而言,必须首先进行发展政策的协同,即:建立有力的区域发展协同机制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规范和协调产业布局,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武陵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和成果”。介绍了武陵地区发展区域合作经济的新成果——湖北来凤县和湖南龙山县率先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了市场的统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最后一部分“结语”,是对整篇论文所做的总结,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有更多的学者来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途径问题,并能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