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马克思与孔子对话
【摘要】:
作为现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左翼作家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于1925年底发表的小说《马克思进文庙》颇有令人琢磨之处。该小说不仅故事情节荒诞,小说的文体选择与小说中包含的思想交锋,也涉及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思想观念流变过程中诸多有趣的问题。
现代中国思想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异常引人注目,国内外思想史家对此已经有足够多的论述。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的郭沫若,他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却没有引起必要的注意。的确,从诗家的角度看,该小说不足以引起重视;从史家的角度看,小说又因其“文学”身份而容易忽略。本文冒险从上述两个角度的交汇点出发重新体察该小说中透露的社会信息和遮掩不住的作者意图,借此接近小说发生的现场,以诗史融合的眼界,寻求某种观察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图景的新颖视角。
该小说区区四千字,信息量却颇丰,小说中既展示了郭沫若二十年代中期的思想构成状况,又无意中保存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知识动向,这些内容今天仍然有重新分析的价值。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小说引出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中国思想界纷争的一些有趣的问题,并将该小说中诸多细节置入宽阔的思想背景下观察,遵循小说叙事逻辑,编织出一张以这篇小说为中心的思想网络。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郭沭若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若干被忽视的细节,着重梳理郭沫若的“儒家”情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变化,并对现代中国思想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困境和可能性提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