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研究
【摘要】:
观音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观音信仰随着佛教传入西藏,备受藏族信众的崇信,认为观音菩萨是藏族人的缘神,六字真言是藏族人的缘法,并把观音菩萨尊称为“康日贡布”,意为雪域怙主或雪域保护神。
本文通过梳理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的藏文文献资料,以学术视角对流布于藏区的有关观音历史故事、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和文物遗迹等进行解读和分析;梳理藏族观音信仰文化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脉络,把握观音信仰文化的流变规律;总结藏族观音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价值,把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的各项要素与藏民族的民族特性,包括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精神内涵和社会习惯等要素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
本文认为,从本质上看观音信仰文化的中心观音菩萨是慈悲的人格化,产生于大乘佛教慈悲思想和菩萨济世思想。观音信仰是公元前后在印度南部产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发展向外传播,对整个亚洲的信仰文化产生了影响。假如我们把“宁布桑瓦”后世解读的内容当作是可信的话,那么,从拉妥妥日年赞时期到藏传佛教后弘期阿底峡入藏传法为止,观音信仰从印度向西藏的传播经历了几个世纪。在后弘期中、后期以后观音信仰西藏化,使藏族民间观音信仰的文化体系形成,《玛尼全集》的出现标志着藏族观音信仰文化基本成型。
本文对藏传佛教观音信仰文化的基本内容、体系和特征等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认为藏族观音信仰以相信灵魂不灭、六道轮回为其理论基础,相信彼岸世界、相信观音菩萨常常示现不可思议的神力和各种变化。在信仰形式上呈现出诵经持咒、设像观想、译经写经、造像建庙、点灯烧香、行善积德等多种多样化。观音信仰在西藏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显宗观音信仰、密宗观音信仰和民间观音信仰三个信仰文化体系,这三个体系之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特点,并形成了不同的信仰文化体系。尤其是密宗信仰中把本尊观音的三门与信仰者的三门观想为一体的信仰形式是藏族观音信仰所特有的一种信仰形式。
本文认为《玛尼全集》是一本藏传佛教后弘期时期形成的观音文化集成,它对研究藏传佛教后弘期观音信仰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对《玛尼全集》中“猕猴变人”的神化故事进行解读分析,认为《玛尼全集》的作者通过讲述观音菩萨的化身猕猴和忿怒佛母的化身山岩罗刹女相结合而繁衍藏人的故事,表达了观音的化身是藏人始祖的思想。故事的文化意义在于用佛教理论和哲学思想来解释观音菩萨与藏族人之间的关系,用信仰传承和文化特性来解释观音菩萨与藏族人之间文化渊源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佛教文化传入西藏以后,在西藏建立了一种神与人之间、神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观音菩萨化显猕猴繁衍藏人,就形成了以族缘为纽带的同族、同源的这一新的社会关系模式。建构观音菩萨与藏地、藏人以及高原各个部落和氏族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强化族群文化认同,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道德观念。
藏族民间观音信仰文化的特征是观音化身为藏人始祖、观音化身为国王和观音道场的西藏化。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观音文化的社会价值上。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青藏高原有诸多氏族和部落,这些部落互不统属,彼此间时常有竞争和战争。不同部落、不同氏族有不同信仰图腾。吐蕃王朝建立以后,佛教观音信仰文化把诸多部落信仰统一起来,佛教观音信仰成为吐蕃王朝统一的意识形态,也成为吐蕃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内容。
佛教思想和观音信仰的宗教道德范畴也出现在吐蕃王朝初期建立的“在家道德规范十六条”等一系列社会律法制度文化中。这些以佛教观音信仰文化内容为基本价值趋向而制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律法,是一种文化选择,一种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决定于人们的文化需要。也是观音信仰文化在吐蕃历史背景下的价值体现,在当时观音信仰文化就起到了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