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殊异与民族认同
【摘要】:
湖南维吾尔族久居湖南桃源翦家岗,即现在枫树乡回维村长达630多年。他们不仅拥有汉人的姓氏“翦”,且解放前已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宗族——翦氏家族。特定的生存空间决定了历史上翦家族人特定的生存模式。生存繁衍于江南水乡的翦家族人,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下,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在地通婚所形成的血亲网络的多样性融合下,翦氏族人的文化模式与其他的在地民族的文化界限日见淡漠,文化上经历了深刻的历史转变,即“虽来自回纥”却“同化成湖南西路之一大族”。因此,居于特定生存空间中的创造性的生存实践决定了枫树乡回维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交织的和谐多民族社区文化。
但是,自1950年代国家实施积极的民族识别政策后,桃源县枫树乡翦家岗的翦氏族人被认定为维吾尔族。自此以后,翦家族人在地方政府和民族精英的积极推动下,五十多年来逐渐完成了维吾尔族身份的建构,成为中国维吾尔族的一部分——湖南维吾尔族。
在长达六个多世纪的单向历史进程中,湖南维吾尔族的历史记忆中背负了太多的在地情感体验。因此,同属一个民族的两个支系,因分隔两地、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差异,不可否认会带来民族心理素质的差异,那么湖南维吾尔族怎样面对此一现实、如何调适、如何建构民族身份以及建构民族身份的实质与意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民族认同探讨中不得不予以回应的问题。
因此,本论文的关注是:在与新疆维吾尔族缺失文化认同的情况下,湖南维吾尔族建构民族认同的实质与意义。通过对湖南维吾尔族的文化特点以及对维吾尔族身份的建构过程的关注与分析,展现了民族认同中的主、客观要素的并存性:认识到民族认同中原生纽带情感是人类固有的基本情感,正如翦家族人对原乡情感的追溯一样。但是,如果完全以“原生论”解释湖南维吾尔族的民族认同,似乎很不全面。因为,如果不顾及民族发展中的文化动态实践,直接将历史上的“回纥”与现代的湖南维吾尔族勾连起来的话,就会忽视了“湖南西路一大族”中所蕴涵的文化丰富性与强烈的在地认同。原本是重拾回纥之“原生情感”追宗溯源的认同,却遭遇地缘亲情这难以释怀的困惑。如何面对这一困惑?在此,我们要说,人不只是情感的,更是理性的。我们在关注民族认同中的情感因素时,亦不能排除民族认同中人们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利益中进行的某种有弹性的选择,以及民族在特定场景下所具有的策略性与工具性。
这时,“工具论”的引入为解释翦家族人建构维吾尔族身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除了族人对荣誉、自信心以及相应的少数民族照顾政策关注之外,更多体现为地方精英通过整合已有历史资源,以期实现本民族在地区或国家官方话语结构中的合理性,壮大本民族在地方或国家话语中的地位,以至于在一定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的资源优势。这是当下翦氏族人的有识之士最大可能性彰显本民族历史记忆的动机所在。
综上,通过本次的田野考察,我们从微观视角来认识个体文化认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民族认同的规律性,并力求将民族认同并置于更大的社会结构背景之下来审视。走进她,我们才真正理解回维村的文化多样性;走进她,去探讨民族认同的实质与意义;走进她,更让我们发现,翦家族人的历史传统中,早已具有超越血缘、地缘以及民族认同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国家认同,并且这种传统仍将继续!
本论文共八章,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是本论文的绪论部分,其中包括研究缘起与意义、相关研究理论综述、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主要内容介绍、创新点与不足四个部分。
第二章是关于调查点的情况介绍,包括湖南维吾尔族居住的地理方位、人文分布以及湖南维吾尔族的生活与生产状况。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湖南维吾尔族的历史形成过程。此部分笔者将新疆维吾尔族的历史进行了简略介绍,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湖南维吾尔族在整个维吾尔族历史中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湖南维吾尔族现今文化模式的历史成因。本章的最后一节讨论了学者对湖南维吾尔族历史的几点质疑。
第四章以叙述方式、以调查所获资料为依据展现了湖南维吾尔族的文化现实,如历史上的儒家思想、语言与艺术形式、通婚、宗教信仰状况以及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下所产生的两种或多种文化形态。此章充分显示出翦家族人的在地文化认同。最后对文化殊异下出现和使用的“回维”一词进行了意义的探讨与解构。
第五章和第六章在时间的顺序上展开了翦家族人的维吾尔族身份意识是如何从无到有以及在精英主导下开始有意识的主动建构过程。
第七章探讨了湖南维吾尔族建构民族身份的实质与意义以及翦家族人所具有的超家族、超民族认同的国家认同传统。
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与反思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