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夏青文  
【摘要】: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一起构成一个国家现代司法制度的体系。诉讼本质上是通过法院对法律的适用解决矛盾纠纷的活动。但社会生活中的纠纷并非按照不同类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规范发生,往往不同性质的纠纷纠缠在一起,很难用一种实体或程序法规范予以处理。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为解决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交叉案件而设立的诉讼机制,但从本质上看应属于三大诉讼机制中的民事诉讼。由于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在行政诉讼中提起并进行的,而我国现行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这一特殊性使得对其概念和范围的理解产生分歧,实践中处理两种争议交织案件的方法比较混乱。对此现象如何寻求司法上的救济,对这种具有内在关联性的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如何进行制度设计,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能否建立、如何建立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高永善案”入手,在借鉴了域外对此类案件的裁判方法和结合本国实践的基础上,分四个部分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法理基础、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范围进行了探讨,尤其集中分析了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并对我国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论文第一部分从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产生交叉的原因入手,通过“高永善案”对我国在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交织时的处理现状作了简要分析。由于立法上比较模糊,引起理论上的错觉;法院在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交叉时的处理方式不尽如人意,比较混乱,需要一种新型的制度模式予以规范。 论文第二部分对域外关于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关联案件的解决机制进行了考察,对有关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产生交叉时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了评判。结合本国实际,相对而言英美法系国家的处理方式更能体现诉讼效益和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通过对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交叉类型的分析,本文认为传统的“先行后民”和“先民后行”分案式的审理方式存在缺憾,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这样两种不同争议交织时的一并审理制度较为合适。结合我国的实际,本文提出我国应该建立有限的(范围上)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论文第三部分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构成基础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学者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概念理解上的剖析,本文认为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孝清;;免予起诉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应由人民法院处理[J];现代法学;1985年03期
2 杨伟东;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探略[J];行政法学研究;1998年01期
3 刘玉彬,马志军;对死者身份不明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由谁代为提起为宜[J];道路交通管理;2001年10期
4 范;;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J];人民调解;1994年12期
5 胡先文,李青松;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的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席建松;;附带民事诉讼的特定范畴应当扩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7 王跃民;浅谈刑事诉讼中的附带民事诉讼[J];河南电大;1994年01期
8 张开恩;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刍议[J];河北法学;1998年02期
9 黄德志;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律师世界;1998年10期
10 翁永新,陆健;附带民事诉讼应能追加在逃共犯——保障被害人权益策略之一[J];检察实践;2003年06期
11 蔚然;;垫付医疗费者不能成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J];道路交通管理;2006年10期
12 钱军;梁文珠;;保险公司不能成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J];道路交通管理;2006年11期
13 汤华中;军事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探讨[J];法学论坛;1990年02期
14 卞传山;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J];社会科学家;1994年04期
15 刘殷;浅议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2期
16 庞德美,杨凤佐;从附带民事诉讼的刑事案件看取消免诉制度的正确性[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17 王自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两个问题[J];许昌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18 王俊民;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范围新问题探究[J];法学;2001年02期
19 黄再再;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二元冲突及协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0 韩天岚;知识产权侵权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之辩[J];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新;;关于附带民事诉讼几个程序问题的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2 白加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之我见[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刘锦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问题探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陈国坚;;探讨国家对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忠道;周茂军;;浅议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的完善[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曹伟;;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究[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肖扬宇;;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质疑与民事诉讼之提倡——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资产追回机制和返还机制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8 岳平;赵丹枫;;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现状与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9 许兰亭;;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适用“先刑后民”原则[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10 潘启锐;;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变更范围应当包括精神赔偿的问题[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向武;附带民事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徐艳阳;刑民交叉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袁坦中;刑事扣押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4 董秀婕;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申莉萍;我国犯罪被害人损害救济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6 侯雪;刑事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祖鹏;刑事简易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刘蕾;刑事诉讼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杨鹏;修复式正义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文龙;附带民事诉讼若干新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2 聂桂连;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吉林大学;2011年
3 史毅芳;论附带于刑事诉讼的民事诉讼[D];厦门大学;2001年
4 李胜雄;论我国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模式的重构[D];广东商学院;2011年
5 许舰;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6 常建军;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黄悦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诉讼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兰松;论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D];安徽大学;2006年
9 高泉和;论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及其完善[D];厦门大学;2008年
10 刘慎争;当前人民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困境与出路[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法院 姜玲付国华;应建立附带民事诉讼举证期限告知制度[N];检察日报;2007年
2 记者 史万森 通讯员 滑力加 李旭 曹静;检察机关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N];法制日报;2006年
3 高向武;附带民事诉讼案精神损害索赔难[N];法制日报;2006年
4 林志标;完善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四点建议[N];检察日报;2007年
5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师安宁;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可让担保人发挥作用[N];人民法院报;2007年
6 辽宁省北票市人民检察院 吕德虎;附带民事诉讼范围不能限于人身伤害案件[N];检察日报;2008年
7 刘红生 管敏;妻子被丈夫致残,能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N];人民法院报;2001年
8 河南省确山县人民法院 孙明放;附带民事部分应如何处理[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唐学军倪其胜;附带民事诉讼的时效应根据追诉时效确定[N];检察日报;2007年
10 记者 祝宏蕾 通讯员 李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理意见出台[N];天津政法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