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侵权责任法上的介入因素
【摘要】:
介入因素问题是在确定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因果关系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笔者对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阅读相关著作,搜集查找实践中的有关案例,并在研读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即在致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已有的因果关系链条中介入外来因素时,一些介入因素的出现会打断原有的因果关系进程,使致害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具有侵权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另一些介入因素会对致害人损害赔偿的范围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介入因素是什么?它在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的确定中会起到什么作用?我国民法学者鲜有对介入因素进行明确界定的,对介入因素的阐述散见于各个因果关系学说当中,相关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而我国目前的侵权法草案及建议稿关于因果关系的条文也寥寥无几,理论的不统一、立法的缺失,导致法官在认定存在介入因素的因果关系时深感无从下手。所以,笔者拟就这一论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力求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供一清晰的思路。本文运用实例论证、比较分析和类型化的方法对侵权责任法上的介入因素进行探讨。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三章:
第一章是介入因素的基本问题。笔者阐述了我国关于介入因素的理论及实践概况,对介入因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介入因素是指初始行为之外的可能构成法律原因的法律事实,是能对初始行为人侵权责任的成立和责任的范围产生影响的因素,介绍了关于介入因素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第二章是存在介入因素的因果关系类型。笔者介绍了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的分类,列举了存在介入因素的几个典型的因果关系类型,并对它们进行了简要的比较。这些不同的因果关系类型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但也存在着相似之处。本章论及存在介入因素的因果关系类型是为第三章的内容做铺垫。
第三章是介入因素对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确定的影响。首先评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做法,在我国理论界对此问题鲜有深入探讨的情况下,笔者围绕因果关系中断的认定及责任范围这两大问题,尝试性地对此论题展开了论述。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确定理论的建议。
在结论部分,笔者认为研究介入因素对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确定的影响,就是要探讨存在介入因素时,初始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具备法律因果关系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较合理的做法是对争议相对较小的理论在符合侵权责任目的的原则下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清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