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

高迎泽  
【摘要】:本文研究的内容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的句法表现及其影响机制;二、部分及物动词的去声别义所表现出的形态句法功能。 上古汉语动词的及物不及物之分一直是一个难点,原因是及物动词可以不带宾语而不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宾语。本文在考察了“配价理论”、“动词词汇语义学”以及Givón关于句子意义层次性的描述等有关动词的理论后认为: (1)动词的句法表现即动词能够携带多少论元、携带什么性质的论元,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其语义预知。动词的意义实际上是一个“理想认知模型”(ICM)。 (2)句子的意义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命题义,一个是语用义。在实际交际当中,只表达命题义而不表达语用义的句子是不存在的。但有些句子基本表达的是命题义,只有很少的语用因素。语用义可以引起句子结构很大的改变。 (3)及物动词就是语义上蕴含两个及以上论元的动词。及物动词在表达命题义时,句子中只出现其语义上蕴含的论元。如果及物动词语义上蕴含的论元没有出现,或者虽然出现但不在应有的位置,就可以认为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 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上古汉语中80多个及物动词的句法表现,基本上验证了以上对及物动词句法表现的认识。 在所考察的及物动词中,相当一部分有去声别义的异读现象。本文采用将音读和句法表现相对应的方法来观察动词,具体做法是:先对动词的用法进行分类,然后考察有音变的例子中动词的句法表现与如字读时动词的句法表现有何不同。通过研究发现,去声别义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形态句法现象,它不仅和词的意义相关,还和词的句法表现甚至其他方面比如动词的方向性范畴有关。 本文共分三大部分:上编为理论篇,从绪论至第三章;中编为实践篇,从第四章至第二十章;下编为结论篇,从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四章。 绪论指出动词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需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 第一章回顾了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的历史,指出了成就和不足。主要包括传统的分类、对宾语性质的关注、配价、及物性、作格动词和中性动词之别等内容。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几种研究动词的理论,力图寻求这些理论中的相同点和亮点。主要包括配价理论、动词词汇语义学、句子意义的层次性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考察,决定将命题义和交际义进行区分以研究动词在句子中论元的实现情况。 第三章首先对本文要研究的及物动词进行了定义,指出研究的对象为广义的及物动词;其次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标、方法和程序;另外还包括语料的选取和章节安排等。 第四章至第二十章为动词的分类描写和研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1)通过近义词的比较考察动词的语义包含哪些因素,即这些近义词的共有义素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里;(2)表达命题义时动词携带的论元有几个,各充当什么语义角色;(3)哪些语用因素(交际因素)会影响句子中动词论元的数量和位置;(4)动词的去声别义表示的是什么意义,有什么功能。 第二十一章从句法的角度把上古汉语的动词分为四类:(1)及物动词,典型句法表现形式是NP1+V+NP2,当出现别的形式比如NP1+V,NP2+V,NP1+NP2+V等形式时都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2)非作格动词,典型句法表现形式为NP1+V,当出现NP1+V+NP2的形式时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3)非宾格动词,典型句法表现形式为NP2+V,当出现NP1+V+NP2的形式时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以上两类属于传统所谓不及物动词。(4)形容词,作谓语时其典型句法表现形式为NP2+Adj,当出现NP1+Adj+NP2的形式时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总的来说,典型句法表现形式是动词的常态,而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形式则属于变态。 第二十二章主要考察了影响上古汉语及物动词句法表现的因素。(1)当宾语不出现即及物动词的句法表现形式为NP1+V时,原因有:宾语为默认受事论元、宾语无指、宾语为上下文中的旧信息、受事话题化等。其中值得关注的是NP1+V+于(乎)+NP2的形式,此时,句子表达是一种体意义,包括将行体、起始体、进行体、尝试体等,这些可以概之以未完成体或者非完整体。(2)当宾语位于句子的开头即及物动词的句法表现形式为NP2+V时,原因是受事提前做了话题,而动词后未出现回指代词。这种形式有时可以表达被动的意义。(3)NP1+见+V的格式中,“见”是动词,V是一个指称化了的体词性成分,作“见”的宾语。NP1+为+V的格式中,“为”是系词,而V是一个指称化了的谓词性成分。这两种形式都不表达被动意义。(4)受事占据句子的“第二位置”即出现NP1+NP2+V的形式。这种句式表达的是焦点意义。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是焦点,要置于动词前;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是由于否定句凸显对比焦点而重读成分不同造成的;名词宾语前置是通过特定词汇和标记以及移位来凸显焦点成分。 第二十三章回顾了前人对去声别义功能的研究,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去声别义的功能有四项:方向性、派生旁格(増价)、变狭的意义(转注)、名物化,其中増价功能可能是方向性的一种派生功能。去声别义现象纷繁复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十四章为余论,主要指出了本文的创获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郎峻章;;关于主语宾语的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1期
2 罗传清;;先秦汉语疑问代词宾语的语序及其“特例”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伍和忠;;上古汉语表“经验”的手段[J];古汉语研究;2008年02期
4 李家义;;话说英语宾语的种种表达[J];英语自学;1998年03期
5 暴拯群;上古汉语特殊语序与汉民族原始思维方式的关系[J];学习论坛;1999年03期
6 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J];古汉语研究;2006年02期
7 王冠军;古汉语双宾句问题刍议——兼与王力先生商榷[J];齐鲁学刊;1982年02期
8 贺季萱 ,姚乃强;汉英动词漫谈(一)——汉英动词分类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9 金晔;;俄语语法新知识介绍(二)——动词的态和体[J];中国俄语教学;1985年02期
10 张世英;一个有争议的英语句子之我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11 付炜;动词搭配不当一例[J];语言与翻译;2002年01期
12 徐道银;;take用法小结[J];初中生必读;2004年Z2期
13 王燕华;;NMET2005动词辨别试题解析[J];英语知识;2006年02期
14 丁红艳;;make用法一览[J];中学英语园地(初二版);2007年11期
15 齐文昱;;GRE阅读刍议(6)——动宾分隔[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09年Z1期
16 林雪影;;动词-ing形式[J];中学英语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版);2009年Z1期
17 杨新亭;这到底是一种什么语法现象[J];语言与翻译;1994年02期
18 杜小惠;Vt.+n.+prep短语的被动化[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19 叶鹏;;初二易混词语辨析[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02年03期
20 管蕾;;“V+O+into…”结构[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4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路;寿枫;胡越明;;英语中及物动词的形式语义及其实现[A];199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2 周晓幸;;法语被动态、自反动词及其他[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3 张书丰;;试论“不迁怒”为“不迁恕”之误[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刘瑞玲;徐波;;带it的动词短语的分类及译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刘淑艳;;英语not和汉语“不”的句法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蕊;;英语四级新题型之选词填空解题思路探索[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刘江雪;;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五版[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潘悟云;;汉藏二族,血肉相连——生物学与语言学的视角[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任诚刚;;“脖子在医院里”——从一则汉语招牌的英译失误浅析英汉语语用功能的差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常治国;;在《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上的发言[A];《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迎泽;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2 杨作玲;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范立珂;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王晓庆;现代汉语单音节制作义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唐依力;汉语处所范畴句法表达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国宏;基于主观性理论的汉语镜像成分句法和语义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芮东莉;上古汉语单音节常用词本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肖小平;代动词“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杜翠河;汉语“在”字句与越南语“(?)”字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涛;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2 王婷;现代汉语持具类手部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乐雅;《诗经》动词语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张修强;高中生英语及物动词使用错误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5 周美辰;“来、去”非述人用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6 甘淑燕;《晏子春秋》介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贾李娟;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岚;单音动词初步介词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邓敏;汉语焦点标记词“甚至”的句法语义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涿州市第二中学 郄跃武;浅谈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N];学知报;2011年
2 益阳市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整理;语文复习纲要[N];益阳日报;2005年
3 天津中医药大学 罗根海;力戒望文生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汪维辉;古人如何“吃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5 钱文忠;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化[N];文汇报;2007年
6 张仲景国医学院 沙恒玉沙涛;古医籍中的语序变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7 何桂平;巧学巧用 其乐无穷[N];中国教师报;2005年
8 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 石美珊;孔子有无职业教育思想[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桂燕萍;让成语在课堂中大放异彩[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10 刘楚群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隐现句的句法象似性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