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的内容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的句法表现及其影响机制;二、部分及物动词的去声别义所表现出的形态句法功能。
上古汉语动词的及物不及物之分一直是一个难点,原因是及物动词可以不带宾语而不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宾语。本文在考察了“配价理论”、“动词词汇语义学”以及Givón关于句子意义层次性的描述等有关动词的理论后认为:
(1)动词的句法表现即动词能够携带多少论元、携带什么性质的论元,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其语义预知。动词的意义实际上是一个“理想认知模型”(ICM)。
(2)句子的意义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命题义,一个是语用义。在实际交际当中,只表达命题义而不表达语用义的句子是不存在的。但有些句子基本表达的是命题义,只有很少的语用因素。语用义可以引起句子结构很大的改变。
(3)及物动词就是语义上蕴含两个及以上论元的动词。及物动词在表达命题义时,句子中只出现其语义上蕴含的论元。如果及物动词语义上蕴含的论元没有出现,或者虽然出现但不在应有的位置,就可以认为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
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上古汉语中80多个及物动词的句法表现,基本上验证了以上对及物动词句法表现的认识。
在所考察的及物动词中,相当一部分有去声别义的异读现象。本文采用将音读和句法表现相对应的方法来观察动词,具体做法是:先对动词的用法进行分类,然后考察有音变的例子中动词的句法表现与如字读时动词的句法表现有何不同。通过研究发现,去声别义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形态句法现象,它不仅和词的意义相关,还和词的句法表现甚至其他方面比如动词的方向性范畴有关。
本文共分三大部分:上编为理论篇,从绪论至第三章;中编为实践篇,从第四章至第二十章;下编为结论篇,从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四章。
绪论指出动词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需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
第一章回顾了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的历史,指出了成就和不足。主要包括传统的分类、对宾语性质的关注、配价、及物性、作格动词和中性动词之别等内容。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几种研究动词的理论,力图寻求这些理论中的相同点和亮点。主要包括配价理论、动词词汇语义学、句子意义的层次性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考察,决定将命题义和交际义进行区分以研究动词在句子中论元的实现情况。
第三章首先对本文要研究的及物动词进行了定义,指出研究的对象为广义的及物动词;其次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标、方法和程序;另外还包括语料的选取和章节安排等。
第四章至第二十章为动词的分类描写和研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1)通过近义词的比较考察动词的语义包含哪些因素,即这些近义词的共有义素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里;(2)表达命题义时动词携带的论元有几个,各充当什么语义角色;(3)哪些语用因素(交际因素)会影响句子中动词论元的数量和位置;(4)动词的去声别义表示的是什么意义,有什么功能。
第二十一章从句法的角度把上古汉语的动词分为四类:(1)及物动词,典型句法表现形式是NP1+V+NP2,当出现别的形式比如NP1+V,NP2+V,NP1+NP2+V等形式时都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2)非作格动词,典型句法表现形式为NP1+V,当出现NP1+V+NP2的形式时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3)非宾格动词,典型句法表现形式为NP2+V,当出现NP1+V+NP2的形式时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以上两类属于传统所谓不及物动词。(4)形容词,作谓语时其典型句法表现形式为NP2+Adj,当出现NP1+Adj+NP2的形式时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总的来说,典型句法表现形式是动词的常态,而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形式则属于变态。
第二十二章主要考察了影响上古汉语及物动词句法表现的因素。(1)当宾语不出现即及物动词的句法表现形式为NP1+V时,原因有:宾语为默认受事论元、宾语无指、宾语为上下文中的旧信息、受事话题化等。其中值得关注的是NP1+V+于(乎)+NP2的形式,此时,句子表达是一种体意义,包括将行体、起始体、进行体、尝试体等,这些可以概之以未完成体或者非完整体。(2)当宾语位于句子的开头即及物动词的句法表现形式为NP2+V时,原因是受事提前做了话题,而动词后未出现回指代词。这种形式有时可以表达被动的意义。(3)NP1+见+V的格式中,“见”是动词,V是一个指称化了的体词性成分,作“见”的宾语。NP1+为+V的格式中,“为”是系词,而V是一个指称化了的谓词性成分。这两种形式都不表达被动意义。(4)受事占据句子的“第二位置”即出现NP1+NP2+V的形式。这种句式表达的是焦点意义。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是焦点,要置于动词前;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是由于否定句凸显对比焦点而重读成分不同造成的;名词宾语前置是通过特定词汇和标记以及移位来凸显焦点成分。
第二十三章回顾了前人对去声别义功能的研究,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去声别义的功能有四项:方向性、派生旁格(増价)、变狭的意义(转注)、名物化,其中増价功能可能是方向性的一种派生功能。去声别义现象纷繁复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十四章为余论,主要指出了本文的创获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