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清朝职官制中的满汉差异问题研究

徐雪梅  
【摘要】: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既要保障本民族的主体统治,又要联合汉族官绅,以实现有效治理。如何处理政权内部的满汉关系,以及如何定位各自在清朝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可回避的政治问题。职官制度作为规范官员行为准则、明确行政权力与义务的纲领性规定,能够较为直接的反映出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以及在上述问题上所做的权衡。这一重大问题的有些方面,已得到学界的关注。但由于清朝职官制度的具体规定细致而又繁杂,对于很多问题,学界尚处于笼统、模糊认识的层面。故本文主要是从清入关前的官制,入关后的中央官缺制、地方职官配置、品级制与爵制、俸禄制、职官礼制以及清末对满汉职官差异的改革几个方面,以考证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将制度层面上的行政规定与政策实际运行过程和效果相结合,力图系统揭示职官制中满汉差异的具体表现,深入剖析形成这些现象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传统的,或者个人的、偶然的影响因素。 清入关前,征服战争尚如火如荼,戎马倥偬。加之政权初创,满洲统治者所制定的职官制度是不成熟且不完善的。尽管如此,满汉职官在统治者的意识中已有区别,政治地位上之畛域亦已萌生。努尔哈赤时期所实行的单一的满洲政权,不仅排斥汉人进入上层统治集团,而且还对汉官多有歧视与欺辱。皇太极即位后,调整民族政策,其对汉官的态度也由排斥转为吸纳。但汉官在行政机构中仍处于从属地位,权力十分有限,内外军政大权仍由满洲显贵把持。 清入关后,仿明制完善中央行政机构,并延用明朝的官缺制度。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的“官缺”包含官位的编制额数与性质类别两层含义。就后者而言,官缺按被授予人的民族与身份的不同而划分的类型是被重点探讨的对象。本文将清朝中央衙门按其职能性质的异同,划分为八种不同的类型,并以此为单位,考实中央各职官旗人专缺与汉官缺在设缺时间、官缺额数以及变化趋势上的差异,并在此过程中对清朝政书中相关记载有误之处加以考证、勘补。在此基础上,揭示满汉官缺因具体衙署、职务的职能性质各异而在配备上呈现出的倾向性。复职官缺中,满汉缺在设置时间上的不同,不仅说明满汉复职制是一个渐进的形成过程,而且亦显示着满汉官对本衙门行政权力掌控上的主次之分;单职官缺,满汉官占缺比例上的差别,则反映了该官职在清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而官缺作为清王朝人事上的组织原则与实现形式,其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和民族属性的转换,实质上体现的是行政权力在不同民族属性官员间的分配与调置。所以,从创建伊始到乾隆十三年基本定形,中央各官缺额数与性质不断增衍、转换的调整过程,不仅是清朝典章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和稳定的标志,而且也预示着中央权力格局的形成。 清朝地方官缺,在设置上有异于中央衙门。从官缺配额上说,并非复职;从官缺民族属性上说,则分为满汉互用之缺与满蒙旗人专补之缺。这一设缺原则,客观上顺应了地方任官灵活性的政治需要。本文在兼顾地方治理上“以汉治汉”的普遍性原则的同时,重点阐释在这一普遍性之中所蕴含的特殊性,即在旗汉杂居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毗邻少数民族之边疆地区、直省税关等优肥之缺的选任上首崇满官。这一任官趋势是清朝统治民族意识的反映,同时亦符合地方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客观政治需要。 在职官品级制与爵制中,满官不仅在封爵上优于汉官,而且在其品级初制的规定上亦高出汉官一等至三等有差。品级是官员政治地位高低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以官缺作为其存在载体。本文即以中央衙门官缺设置时间为基本依据,考实满汉职官品级之初制。并在此前提下,分别以顺治二年至顺治十五年、康熙六年至康熙九年为时间背景,揭示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满汉职官品级在正从、高低上的差别,因品级变化而引起的职官称谓的变更、升转次序的调整,以及清朝统治者在划一满汉职官品级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俸禄制中满汉职官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各自俸禄制度确立的时间不同,而且在俸禄额数以及支付形式上亦存在区别。 关于清朝职官礼制中满汉畛域的阐释,本文主要以丁忧制、朝仪制以及臣下对皇帝的自称为主要的探讨对象。在丁忧制中,满汉职官在丁忧期限以及丁忧期间的俸禄待遇上各有定制;在朝仪制中,满汉职官不仅在常朝仪式中程序各异,而且朝会班次、上下级间的见面礼亦满汉有别;在臣下对皇帝的自称上,满汉官则有“奴才”与“臣”的区别。从本质上说,职官礼制中的满汉差异,是由民族属性的根本不同所决定的。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清朝的职官制度受到了新的政治理念的强烈冲击。清朝统治者为稳定统治,开始尝试消除职官制中所存在的满汉畛域,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部分中央衙署取消满汉分缺;二是在地方上逐渐取消满蒙旗人专任之缺;三是在礼制上,对满汉职官丁忧制度进行划一与整合、统一满汉职官在皇帝面前之自称。但是,清朝统治者的这些消除畛域的行为是有所保留的,所以它并没有抵挡住革命浪潮的冲击,最终在1912年走向了结局。 综上所述,清朝职官制度中的满汉畛域,是满族统治者实行满汉联合的统治模式而必然产生的政治现象。这一方面是由各民族在清政权内部所占据的政治地位决定的,另一方面亦反映了统治者在具体政策操作过程中的客观需要。此外,满族统治者的民族意识,亦是形成职官制中满汉差异的主观因素。清朝统治者在对满汉民族属性及其相应政治适宜性正确认识的前提下,一方面强调满官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兼顾汉官政治效用的发挥。这是清朝较其它少数民族王朝统治更为成功的关键所在。客观地说,清朝统治者对满汉职官不同的政治定位,在清朝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特殊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职官制中的满汉畛域,更多的表现为满汉职官在政治上的不平等现象,所以不可避免的对清朝政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降低了整个官僚机构的行政效能。这种制度上的民族畛域,亦对汉官的为政心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外敌入侵的特殊形势下,整个中华民族之大义最终成为清朝满汉官员共同的选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兴亚;清代的职官考试[J];焦作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许结;;画野分州: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二)[J];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02期
3 龚延明;;职官制度学养与出土文献整理——以新出土唐、宋两方墓志释读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吴洪琳;评隋炀帝官制改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功猷;;评介《西周金文官制研究》[J];考古;1987年06期
6 苏小华;唐代洛阳的地域文化与职官制度[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3期
7 陈楠;;吐蕃职官制度考论[J];中国藏学;1988年02期
8 郑永乐;;周朝的乐舞教育与职官制度[J];艺术教育;2003年Z1期
9 朱贤枚;;中国历代官制简表(一)[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10 冯金忠;;新刊黑水城阜昌三年文书所见伪齐职官制度[J];文献;2010年01期
11 卢明明;;中国历朝官制述要(上)[J];历史教学问题;1983年06期
12 张绍靖;《全金元词》补辑[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13 张诒三;;百官之趣 读《古代职官漫话》[J];博览群书;2008年01期
14 ;我校冯培红《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唐五代藩镇官制个案研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5 齐陈骏;;从隋代官制改革看专制主义政治的加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16 于耀洲;;从职官制度看伪满政权的殖民性[J];学术交流;2009年11期
17 朱悦梅;;吐蕃中节度考[J];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18 董劭伟;;东晋加官散骑常侍略论[J];殷都学刊;2010年02期
19 李文才;张琛;;魏晋南朝太子舍人、太子中舍人职掌的发展与变化[J];阅江学刊;2011年03期
20 臧云浦;;中国历代官制概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进修;;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先驱[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2 沈渭滨;;我读《近代中国》[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3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4 高飏;;建国六十年来六朝职官制度研究综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菊;;王菊博士致本刊主编丁日初教授函[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6 O.J.;;《近代中国商业革命》汉译本出版[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7 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8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9 王彬;;浅析我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周志刚;;近代中国私立中学的政治参与(1903-1936)[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8)——中国民办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雪梅;清朝职官制中的满汉差异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治国;清代绥远城驻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刘聪;清朝医药法制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5 王素芬;明暗之间:近代中国的狱制转型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6 刘青瑜;近代以来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1865-1950)[D];内蒙古大学;2008年
7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8 张兵;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移植性制度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9 吴立保;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慧斌;宋代制度层面的书法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剑;晚清江南提督初探[D];暨南大学;2007年
2 王星月;清朝孝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程华庚;《云起轩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宋凌迁;使命与求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华平;中国民营铁路及其发展环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季剑;近代江苏职业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申永富;从唐才常公法交涉思想看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启蒙[D];中南大学;2007年
8 赵平;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铁路高等教育[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章银杰;近代徐连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王媛媛;近代中国童工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小洲(书评人);烟云飞渡 满纸粲然[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卢仁龙;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大型出版工程运作的探索与启示[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3 李岩;中华书局:老树发新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张稷;按需印刷《四库全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5 义富 瑞琳 何勇;新版线装本《四库全书》在扬面世[N];扬州日报;2006年
6 撰稿 李文峰 郭义富 何瑞琳 何勇;002号线装本“四库全书”的前世今生[N];扬州日报;2006年
7 ;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完美亮相[N];中华新闻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杨彦华;透过中山路可窥未来理想社会[N];中山日报;2009年
9 安作璋;我与中华书局交往的四十年[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梁发蒂;《四库全书》的守护者[N];甘肃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