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组合法稀盐酸浓缩的研究

刘伟明  
【摘要】: 盐酸是化工和制药领域常用的酸洗剂及原料,在这些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低浓度废盐酸。由于盐酸与水形成最高共沸物,其共沸组成为含氯化氢20.2wt%,共沸点为108.6℃。普通精馏的方法无法使稀盐酸浓缩得到高于该共沸组成的高浓度盐酸。 本文提出和实验研究了加盐解吸―气体吸收―加盐精馏的组合方法浓缩稀盐酸,以获得浓度大于30wt%的浓盐酸,和含氯化氢极低的排放水。 本文首先进行了加盐解析―气体吸收浓缩稀盐酸的实验研究。该方法将待浓缩稀盐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塔釜进行加盐解吸,使解吸出的氯化氢气体沿塔身上升;另一部分作为吸收剂在塔内的填料层向下流动吸收沿塔身上升的氯化氢气体,从而使稀盐酸(吸收剂)浓缩成为浓盐酸。本实验分别研究了盐浓度、液气比、塔釜加料量和进料时塔釜温度对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塔釜盐(MgCl2)浓度越高,塔釜盐酸解吸度越大,吸收液盐酸浓度越高。当MgCl2 然后,本文以塔釜内盐酸解吸所产生的釜残液为原料进行了加盐精馏实验研究。实验观察了不同盐浓度和回流比对塔顶、塔釜盐酸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塔釜盐浓度越高,塔顶采出盐酸产品的平均浓度越高,20%(质量分数)盐酸的采出量越大。当MgCl浓度为0.3g/ml,塔釜盐酸浓度解吸至6.50%,吸收液盐酸浓度达到32.80%。液气比也是影响实验过程的重要因素,增大液气比可以明显提高吸收效率,当液气比为一定值时,HCl的吸收率可达到75.12%。塔釜沸腾时进料与塔釜50℃时进料相比,可以明显缩短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2浓度为0.3g/ml时,塔顶采出盐酸的平均浓度为17.25%,20%盐酸采出量为加入盐酸量的16.4%。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罗耀宗;巴燡翔;刘胜强;;小型含氰废气处理装置[J];电镀与环保;1985年05期
2 王保和;皇甫金焕;田家乐;;半胱氨酸—Hg~(2+)络离子电位滴定法测定香烟燃烧气体吸收液中硫离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3 王鹏,王耀华,裴立敏,甄钢;对水质—硫化物分析方法的改进[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0年01期
4 杜宝中;杨希庆;;SO_2气敏电极测定烟道及大气中 SO_2的含量[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5 朱芾;;测砷试剂DDC-Ag-三乙醇胺-氯仿溶液的简易配制方法[J];浙江预防医学;1991年03期
6 范俊峰;用AgDDC光度法测砷中应注意的问题[J];干旱环境监测;1995年02期
7 肖保正;硫酸尾气制取亚硫酸铵经验点滴[J];硫酸工业;2000年01期
8 陈英,李雪辉,徐建昌,王乐夫,余谟鑫,黄苑;有氧情况下同时分析气相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J];化工环保;2004年03期
9 李丽,苏保青;吸收液温度对湿法烟气脱硫的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2004年19期
10 杨敏,王祖武,汤金花,王亦昕;聚四氟乙烯微孔膜脱硫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5期
11 龚峰;烟气脱硫技术在浮法玻璃线上的应用[J];玻璃;2005年04期
12 汪幼民;陈建中;殷志伟;;DS-SO_2烟气治理技术的工程应用[J];湖南有色金属;2006年03期
13 薛娟琴;王召启;洪涛;李林波;;含浸液膜处理低浓度SO_2[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6年03期
14 陈国华;兰晓峰;李发旺;李强;;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气体中二氧化硫[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3期
15 郝福锦;吕晓龙;王国强;张慧峰;;膜法提溴过程的研究与对比[J];化工进展;2009年06期
16 张卫风;王秋华;方梦祥;骆仲泱;岑可法;;基于膜吸收法的燃煤烟气CO_2吸收液性能试验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2009年06期
17 陈定盛;岑超平;方平;唐志雄;田艳娥;;活性污泥法处理甲苯废气吸收液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12期
18 戴琴;罗建中;唐志雄;陈定盛;岑超平;;含芳香族化合物废气吸收液的氧化预处理[J];广东化工;2011年04期
19 刘盛余;能子礼超;刘沛;曲兵;杨迎春;;高锰酸钾氧化吸收烟气中单质汞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20 佘颖,陈五平;低浓度SO_2废气脱硫研究[J];环境化学;199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荻;卢迎红;;空气和废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2,4-二硝基苯肼吸收液法研究报告[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2 江烽;施云海;宁雷;;二氧化硫在磷酸盐吸收液中的溶解度测定[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石慧方;陈江平;刘志安;陈吟颖;云长栓;;生化法烟气脱硫效率与吸收液中主要离子的关系研究[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4 陈江平;郝树茂;韩锦华;刘启旺;韩秀峰;;生化法烟气脱硫中吸收液的选择[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5 贡有成;;关于钠碱在双碱法烟气脱硫中的作用的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6 陈慧婷;李磊;张梅玲;赵玉明;;机油极压抗磨剂恶臭尾气处理研究[A];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全国首届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安;张永奎;陈华;普云霞;;细菌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A];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技术汇编——2001年全国烟气脱硫成套技术工程应用实例分析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张卫风;王秋华;方梦祥;骆仲泱;岑可法;;基于膜吸收法的CO_2吸收液性能试验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9 张卫风;王秋华;方梦祥;骆仲泱;岑可法;;基于膜吸收法的CO_2吸收液性能试验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白永锋;徐康富;马永亮;魏巍;景启国;赵喆;姜山;;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工艺(WFGD)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电除尘、第二届脱硫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之;钠碱法烟气脱硫吸收过程气液传质及反应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段振亚;锅炉烟气湿法脱硫理论与工业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罗鹏;新型特殊用途化学反应器若干问题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4 杨柳;燃煤烟气脱硫脱氮一体化工艺及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王莉;Fe~ⅡEDTA湿法络合脱硝液的再生及资源化初探[D];浙江大学;2007年
6 保积庆;膜技术处理低浓度SO_2吸收液和铝厂工业废水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7 荆国华;Fe~Ⅱ(EDTA)络合吸收结合生物转化脱除NO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刘凤;喷射鼓泡反应器同时脱硫脱硝实验及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9 张俊丰;铜(Ⅱ)沉淀、铁(Ⅲ)/铜(Ⅱ)湿式氧化脱除气体中硫化氢回收硫磺新技术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10 江举辉;Fe(Ⅲ)/铸铁屑吸收SO_2新方法及其工艺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明;组合法稀盐酸浓缩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仲伟龙;CO_2化学吸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刘翠英;液相催化氧化法脱除沼气中H_2S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4 田立伟;膜电解再生钠碱脱硫工业性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张博;炼厂含氮类恶臭气体处理技术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郭丽;石化企业高效吸收氧化除臭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7 郭峰;络合铁法脱除H_2S工艺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韦飞;氨—硫酸铵法烟气脱硫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9 王佳莹;二氧化硫资源化烟气脱硫降膜吸收技术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10 张知见;WFGD中流体设备的选择及微生物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伟;中小燃煤锅炉脱硫有高效省钱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5年
2 王浩明 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环保工程师 孙礼明 童庆;新型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优化设计[N];中国建材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刘纪生 通讯员 叶天鸿 屈薛勇;我国须突破烧结专项脱硫技术装备“瓶颈”[N];中国冶金报;2007年
4 王少腾;气动脱硫系统运行效率高[N];中国化工报;2010年
5 吴光兵;瓮福集团成功回收碘产品[N];贵州日报;2008年
6 周一兵;国产烟气气动脱硫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大型锅炉[N];现代物流报;2006年
7 ;酸性药与碱性药忌配伍应用[N];山东科技报;2007年
8 王勇 王学东;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趋势[N];中国冶金报;2009年
9 陈伟立;烟气除尘脱硫推出新技术[N];中国石化报;2002年
10 钱伟;正确服用助消化类药物[N];河北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