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镍氢电池正极材料纳米氢氧化镍的合成新方法研究

王艳明  
【摘要】: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水热反萃液相合成新方法,并通过反萃取负载镍的有机相成功地制备了镍氢电池正极材料纳米β-Ni(OH)_2。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光谱仪(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子显微镜(SEM)等检测手段对样品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水热反萃法制备的样品其物相单纯、形貌规范、粒度小且分布均匀;电化学测试表明:样品的电化学性能优良,放电比容量和放电平台高,循环性能较好,适宜高倍率下放电。 本文重点探索了从负载镍的环烷酸-异辛醇体系和P204-煤油体系中反萃取金属镍制备β-Ni(OH)_2的方法和相关的因素影响。 对环烷酸-异辛醇体系,主要探讨了水相pH值、反萃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产品结构、形貌和粒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相的pH值和反萃温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在140~240℃的温度范围,用纯的水相反萃负载镍的环烷酸-异辛醇体系2小时,可以合成高品质的球形纳米β-Ni(OH)_2。 对P204-煤油萃取体系考察了水相氢氧化钠浓度、反萃温度和时间、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水相与有机相的体积比等条件对产品结构、形貌和粒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产品影响最大的是水相氢氧化钠的浓度,然后依次是反应温度、表面活性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在80℃的温度下,用1.0 mol·L~(-1) NaOH的水相反萃负载镍的P204-煤油体系3小时,可以获得粒度更小的球形纳米β-Ni(OH)_2。作为对照,本研究还采用了沉淀转换和络合沉淀的传统液相方法制备了 β-Ni(OH)_2。对比制备工艺发现,水热反萃法具有合成时间短、耗能低、药品消耗少、环境友好(有机相和水相可以循环使用)和方法简单等优点,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对比样品的性能发现,水热反萃法制备样品的形貌规范、粒度较小且分布均匀,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更为优良。 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采用水热反萃法合成样品的充放电性能优于其它方法;从负载镍的P204-煤油体系合成样品的性能优于环烷酸-异辛醇体系合成样品的性能。本文通过合成纳米β-Ni(OH)_2显著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不仅可以减小极化、增大充放电电流密度,而且还可提高电池的充放电容量和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祖庸,任莉;超微细粉体TiO_2的性能及应用[J];钛工业进展;1996年05期
2 ;信息与动态[J];工具技术;2000年11期
3 张立德;纳米材料和技术的战略地位、发展趋势和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2000年Z1期
4 ;纳米技术发展可能经历五个阶段[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1年04期
5 ;纳米复合薄膜制备技术[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6 许秀艳,付国柱,徐瑞芬;纳米TiO_2在涂料中的应用[J];全面腐蚀控制;2001年02期
7 李文;武汉大学纳米科技研究成果显著[J];中国建材;2001年07期
8 子荫 ,白杉;纳米塑料性能优异[J];化工时刊;2001年08期
9 ;我国研制成功纳米压力传感器[J];稀有金属;2002年01期
10 魏玲,李慧;“纳米技术”开创21世纪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纳米时代[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1 潘家祯;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J];化工设备与防腐蚀;2002年02期
12 牛俊杰,沙健,马向阳,张辉,杨青,杨德仁;光电子领域中的纳米半导体材料[J];材料导报;2002年11期
13 胡连荣;识破伪科学给你纳米真感觉[J];金属世界;2003年01期
14 付玲;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筹)揭牌[J];新材料产业;2003年04期
15 ;科研[J];新材料产业;2003年04期
16 ;科研[J];新材料产业;2003年06期
17 ;产品介绍[J];表面工程资讯;2003年02期
18 ;世界首块纳米锂电池在宁波问世[J];稀有金属;2004年03期
19 ;纳米抗紫外线纤维问世[J];纺织信息周刊;2004年22期
20 黄昊鹏;纳米PP汽车部件[J];国外塑料;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艳平;郑修鹏;李博;冯西桥;;测量微/纳米纤维弹性模量的屈曲方法[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毛健;赵立涛;程鹏;李华峰;陈国需;;纳米La_2O_3或CeO_2添加对TiO_2-SiO_2润滑添加剂磨擦修复特性的影响[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3 肖旭贤;黄可龙;杨珉;何琼琼;;季铵盐纳米磁粒杀菌剂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4 田惠文;李伟华;侯保荣;;纳米SiO_2改性环氧涂层电化学阻抗谱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徐舒涛;张维萍;李新;刘宪春;韩秀文;包信和;;甲醇在一维纳米限域体系扩散动力学的HP ~(129)Xe NMR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周涛;贺贝贝;江涵;王宁;;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CeO_2的工艺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海峡两岸纳米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旭;黄瑜;李亮;;聚吡咯纳米回形针的合成与性能[A];第九届全国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学微型实验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童曼;杜江坤;鲍建国;袁松虎;;微孔滤膜负载纳米Pd/Fe对五氯酚的降解研究(英文)[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恒权;姚素薇;宋仁峰;唐建军;张卫国;王宏智;李荣先;;光诱导转化法制备单晶Ag纳米三棱体和立方体[A];2004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高维珏;卞晓锴;陆晓峰;施柳青;林红军;;纳米TiO_2对不同材料超滤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贵军;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锡锑复合乳液的制备、表征及其在透明隔热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陆洪彬;不锈钢表面高性能纳米防护涂层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任浩;纳米及表面吸附体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汪超;磁场中Ni-纳米Al_2O_3复合镀层制备及其电沉积机理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葛性波;纳米多孔金属薄膜的制备与电催化性能[D];山东大学;2011年
6 贾鑫;飞秒激光制备半导体表面纳米周期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唐玮;皮肤的纳米生物摩擦学行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张景红;人工影响天气纳米催化剂粉体的制备与成冰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何典;一维纳米功能材料的静电纺丝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赵立华;纳米尺度光波导及微结构若干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明;镍氢电池正极材料纳米氢氧化镍的合成新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齐俊杰;水溶性刺激响应碳纳米角的制备与表征[D];天津大学;2010年
3 杨微;纳米二氧化钛的复合改性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杜洁;掺杂纳米碳化硅薄膜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5 李伟;聚合物/氢化钛制备纳米鳞片与复合涂膜防腐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张宝华;低维纳米超结构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娇莉;退火方式对生物成像用红色纳米磷光材料性能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元清;在球形聚合物刷反应器中制备纳米贵金属及其催化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梁莹;纳米四氧化三钴的制备及其与聚苯胺的电化学复合[D];东北大学;2008年
10 姜晨光;微/纳米生物复合纤维的电纺制备及其表征[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 沈路涛;纳米离我们并不遥远[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科言;纳米是怎么回事?[N];中国妇女报;2002年
3 林小春 姜岩;科学家呼吁走出“纳米热”的误区[N];中国化工报;2002年
4 黎昌政;我国科学家首创纳米硫[N];中国矿业报;2002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周建;“纳米布”陷入炒作[N];大众科技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文成;纳米如何冲破产业化瓶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沐清;纳米产业并不遥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肖巍;标准之争暴露中国纳米业“痼疾” 上市公司投资“雷声大、雨点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9 张永胜;有一种水叫“纳米水”[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徐晓宁;纳米眼球还不能让盲人复明[N];健康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