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引水渠道水内冰演变的数值模拟及应用
【摘要】:高寒地区渠道冰害是关系引水式水电站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问题。冰害形成与水内冰演变密切相关。目前水内冰演变的数值模拟主要集中在一、二维模型,三维模型较少,缺乏对冰水两相之间相互耦合作用及热力微观特性的深入研究。因此,探讨水内冰的演变机理,系统地对影响热平衡的关键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三维非稳态Euler-Euler两相流k-ε紊流模型,动量方程中充分考虑了冰水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曳力、升力、虚拟质量力以及冰水两相间温度差、密度差产生的对冰相的浮力,热量传递模型中考虑了冰水之间的热量传递以及太阳辐射、有效辐射、蒸发热损失、水面对流热损失等热力特性。通过与吴剑疆等的黄河上游河道中水内冰演变计算结果及经验公式产冰量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以我国西北某水电站引水渠道为例,模拟讨论了冰水热平衡的关键影响因素(外界温度、流量、风速)对水内冰演变的影响,分析了引水渠道中流速、温度及冰体积分数的沿程分布,结果表明:
(1)水流流速呈现渠道中心高两侧低的分布趋势;在隧洞进口渐变段水流流速逐渐升高,在隧洞出口渐变段水流流速逐渐降低,在弯道中水流流速整体呈下降趋势,冰、水流速分布规律相似。
(2)水温沿程先降低后增大,沿程出现最低点,冰温沿程逐渐增加。冰体积分数沿程存在突变点,且突变点出现在水温最低点附近。
(3)冰体积分数沿程逐渐增大,在渠道中呈现中间高,两侧低的分布趋势,并且沿水深方向逐渐降低。
(4)对比分析外界温度、流量、风速对产冰量的影响,可知影响引水渠道产冰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外界温度、风速、流量。
|
|
|
|
1 |
张新民,齐志贤,银世祥;水内冰实验研究及预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08期 |
2 |
吴剑疆,茅泽育,王爱民,张磊;河道中水内冰演变的数值计算[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3 |
孔令文;;问与答[J];水文;1988年06期 |
4 |
孙肇初,隋觉义;江河冰塞的研究及其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1990年03期 |
5 |
康旺儒,刘玮;浅议河流取水的防冰措施[J];甘肃科技;2002年10期 |
6 |
В.А.雷穆士,П.П.库吉明,王中;关於河中冰花形成的观測[J];水文;1959年04期 |
7 |
汪德胜;沈洪道;孙肇初;;黄河河曲段输冰水力学机理分析[J];泥沙研究;1993年04期 |
8 |
李根生;王建新;牟纯儒;许玉生;边自然;;引黄济津冬季输水冰情观测与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年S1期 |
9 |
;对进一步开展水情勘測工作的意見——全国冰情座谈会专題总結之一[J];水文;1959年12期 |
10 |
王湘帆;冰[J];水文;1958年04期 |
11 |
茅泽育,吴剑疆,佘云童;河冰生消演变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进展[J];水力发电学报;2002年S1期 |
12 |
徐国宾;;河冰演变过程分析的一维数学模型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
13 |
;国外水文文摘[J];水文;1959年10期 |
14 |
付辉;杨开林;王涛;郭永鑫;郭新蕾;;河冰水力学研究进展[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年01期 |
15 |
赵凤勉;略谈河流的冰情[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6年Z1期 |
16 |
王军;倪晋;张潮;;冰盖下冰花颗粒的随机运动模拟[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7 |
金腊华;趋孔水流运动与冲刷漏斗的成因研究[J];江西水利科技;1992年01期 |
18 |
冯彩凤,黄纪忠,郑邦民;气流模型试验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93年06期 |
19 |
陈国祥;杨永荻;;孔状可渗床面的流动阻力[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
20 |
付国岩,丁利民;一侧突扩高含沙水流试验研究[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