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特征结构评价与表面表征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超精密加工技术加工精度的不断提高和微电子器件、MEMS制造尺寸的不断减小,纳米加工技术应时而生。计量技术与工业生产技术从来都是互相促进、相互提高的,纳米计量技术也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针对超精密加工中对典型特征尺寸和微观表面形貌的测量需求,本课题开展了微纳特征结构评价与表面表征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特征尺寸和微观表面形貌的测量技术和方法的充分调研,寻求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在实验中采用了原子力显微术、相移扫描干涉技术和白光扫描干涉技术。
2.研究分析了微纳特征结构的评价原理,主要对台阶、栅距和线宽等微纳结构的评价算法进行了分析,并使用MATLAB编写了评价程序。应用多种方法对台阶、栅格结构进行测量,利用MATLAB编写评价程序对测量数据进行评价计算,验证了各个评价算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建立线宽结构的评价模型和算法,对线宽结构进行多组仿真,验证所建线宽模型和评价算法的可行性。
3.研究了加工表面包含的表面形变、波纹度和粗糙度信息的滤波分离技术,分析高斯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和近似实现方法,对高斯近似滤波器的可靠性进行仿真实验验证。
4.利用不同的测量方法:相移干涉、白光垂直扫描干涉和原子力显微镜对超精密加工表面进行了多组测量实验;针对用于超精密表面粗糙度分析的多个参数,对不同方法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
|
|
|
1 |
孙新,查庆芳,吴明铂,李兆丰,毛华香;石油焦基炭分子筛的制备及表面表征[J];炭素技术;2004年02期 |
2 |
刘世勇,蔡倩,朱蕙,江明;改性酚氧树脂/聚(甲基丙烯酸丁酯-co-4-乙烯基吡啶)共混物的相容-络合行为和表面表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6期 |
3 |
李丽伟,董申,程凯;超光滑表面的加工、表征和功能[J];工具技术;2002年08期 |
4 |
林滨;黄新雁;魏莹;王岚;;加工表面形貌测量理论、方法及评价[J];制造业自动化;2006年08期 |
5 |
王永礼,屠恒贤;微观表面的表征技术与方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6 |
彭峰;谢志勇;王红娟;;原子力显微镜对几种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研究[J];纳米科技;2005年01期 |
7 |
李凤斌,董绍俊;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Ⅹ.普鲁士蓝修饰电极的表面表征及离子效应[J];中国科学B辑;1986年10期 |
8 |
陈睿超;孙辉;许国志;;PEEK的表面改性和表征[J];中国塑料;2011年05期 |
9 |
储伟,熊国兴,盛世善,郭燮贤;醇合成用改良铜钴催化体系的表征[J];燃料化学学报;1995年01期 |
10 |
杨儒,钟炳,叶小燕;Raney Cu-Nd催化剂的XPS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1997年06期 |
11 |
王承遇,潘玉昆,卢琪,唐卫东;玻璃表面工程的进展[J];玻璃与搪瓷;2003年05期 |
12 |
岩田弘之
,郑正平;铸铁的铰削加工[J];工具技术;1964年12期 |
13 |
G.Balasubramanian D.J.Whitehouse;席印鎏;;珩磨气缸的表面完整性[J];国外机车车辆工艺;1981年01期 |
14 |
王文华;;论锯材的加工质量[J];林业科技;1983年01期 |
15 |
姜振安;;钢结构表面粗糙度与涂层厚度[J];涂料工业;1984年01期 |
16 |
金允文;钢面粗糙度与漆膜粘结[J];材料保护;1985年05期 |
17 |
任兆应;;钢件扩铰精孔钻头[J];机械;1985年03期 |
18 |
王先逵;朱企业;雷源忠;段广洪;;带式振动研抛加工磁盘表面[J];现代制造工程;1986年11期 |
19 |
刘忠;;大型不锈钢板镜面加工[J];机械工人.冷加工;1986年02期 |
20 |
祝俊昶;;谈谈铰刀的正确使用[J];机械工人.冷加工;198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