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制冷红外微测辐射热计多孔硅绝热层热学与力学研究
【摘要】:非制冷热成像探测器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研究,其在军事和民用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目前微测辐射热计是研究和运用最广的一类非制冷红外探测器中。本人实验室基于绝热性、机械稳定性以及硅工艺兼容性的考虑提出了以多孔硅作为绝热层的新型微测辐射热计结构。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对多孔硅绝热层的热学和力学性质进行理论建模研究,分析和解释孔洞存在方式、孔洞分布情况以及膜厚对于多孔硅绝热层力学和热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将建模结果与之前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所建立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并使用ANSYS有限元仿真的方法进一步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本文所采用的建模方法是将多孔硅热导率和杨氏模量的影响机制更表观地归结到孔洞的存在和分布等结构因素上,把整个多孔硅视为由硅连续材料介质和孔洞连续介质通过串联和并联组合成的复合微机构,给予其热导率和杨氏模量一个更为易于理解和简化的等效解释,并且进一步把孔隙率对等效热导率和等效杨氏模量的影响分解为两个不同的部分,即纵向部分和横向部分,半定量的指出不同的孔洞结构和分布下,孔隙率与等效热导率和等效杨氏模量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理论和仿真分析,可以清楚的了解多孔硅绝热层热学和力学性质与多孔硅孔洞结构的关系,有针对性的完善和补充现有的理论。为实验室制备符合要求的多孔硅绝热层提供理论指导。对于完善和研究新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
|
|
1 |
汪涛,刘成康,袁祥辉;非制冷微测辐射热计的热平衡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1年03期 |
2 |
孟丽娅,袁祥辉;微测辐射热计的建模与仿真[J];激光与红外;2005年02期 |
3 |
苏吉儒,魏建华,庄继胜;赴向21世纪的非制冷热成像技术[J];红外与激光工程;1999年03期 |
4 |
阳启明,张剑铭,杨道虹,徐晨,沈光地;MEMS技术在非制冷红外探测器中的应用[J];半导体技术;2004年10期 |
5 |
顾文韵,皮德富,周士源;非制冷微测辐射热计热成像[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0年02期 |
6 |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热像仪[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2年01期 |
7 |
高;;采用原位微真空传感器的微测辐射热计红外焦平面列阵[J];红外;2008年12期 |
8 |
刘西钉,江美玲,冯晓梅,丁爱娣,梁平治,沈学础;非制冷红外微测辐射热计的研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7年06期 |
9 |
;微型飞行器用非制冷红外传感器[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1年02期 |
10 |
高国龙;;美国研制出采用微测辐射热计的红外斯托克斯成像偏振仪[J];红外;2010年06期 |
11 |
张维力;欧洲非制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组件进入中国市场[J];激光与红外;2001年01期 |
12 |
黄宗升,秦石乔,王省书;雷神公司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特性参数分析[J];红外技术;2004年03期 |
13 |
王玮冰;陈大鹏;明安杰;欧文;刘战峰;;二极管原理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的集成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年06期 |
14 |
杜玉杰;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最新进展[J];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
15 |
;上海技物所承担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热像仪项目通过验收[J];红外;2001年07期 |
16 |
高国龙;非制冷热成像的进展与高通过量真空封装的需要[J];红外;2002年03期 |
17 |
甄德根,蒋亚东,吴志明,杨砚;基于Wiener滤波理论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非均匀校正新算法[J];红外技术;2005年04期 |
18 |
刘铮,李兰,邹德恕,杨道虹,徐晨,沈光地;新型非制冷高速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的研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3年05期 |
19 |
甄志成;胡明;杨海波;吕宇强;;非制冷红外微测辐射热计有限元模型的构建[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
20 |
高国龙;;美国研制出光谱特性可调的长波红外微测辐射热计[J];红外;2010年12期 |
|